“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以后,暑气渐行渐远,天地之间开始铺陈凉爽的序曲。此时气候逐渐干燥,昼夜温差增大,人体易受到“秋燥、秋乏、秋悲”的侵扰。顺应自然并调整生活方式,是应对“秋燥”的关键。
应对“秋燥”,我们膳食上应注重温脾、润燥、养阴,遵循“吃果不吃瓜,食酸不食辣,宜润不宜燥”的饮食原则。所谓“秋瓜坏肚”,瓜果性属寒凉,秋季多食易伤脾胃阳气,而花生、核桃、板栗等坚果,既能润肠通便,亦有温脾养心之效,是属于秋天的时令美食。酸味食物则具有润肺收敛的作用,有助于改善秋燥,葡萄、柠檬、山楂等都在此列。此外,秋天还需尽量少食辛辣刺激与燥热之物,如火锅、麻辣烫等,以免助火生燥,加重身体不适。
夏季人体消耗较多,入秋后身体进入休整阶段,容易感到困倦疲乏,这是人体顺应自然节律的一种自我调节。应对秋乏,首重调整作息,尤其应安排好“子午觉”:子时(23点前)入睡可养阴固阳,睡前再用艾草温水泡脚,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升睡眠质量;午间则宜在11点至13点之间小憩片刻,闭目养神,让身心得到短暂放松,有助于恢复午后精力。
另外,在秋天人们更容易产生悲伤、忧郁情绪,这些低落的情绪也会影响脏腑的运行,我们要尽量保持乐观豁达。秋高气爽,正是锻炼的好季节,多出门登高望远,多进行户外活动,有利于舒展情志。同时有研究表明,暖色调能让人感受到幸福、快乐、热情等积极向上的情绪,如果秋天觉得难过悲伤,不妨多穿颜色亮丽的衣服。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