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两点左右,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送报员俞杨将所有《绍兴晚报》在电动自行车上码好,开启了他一天中的第二趟行程——穿梭于城西各个小区之间,为那些守候着油墨清香的老读者们,送去当天的新闻。
“早班七点送《绍兴日报》,午班两点送《绍兴晚报》,每天两趟,雷打不动。”在智能手机占据主角的当下,俞杨依然每天准时出发,他负责的城西片区每天有近20个小区、超过800份报纸需要投递。据市新闻传媒中心发行公司统计员王彤介绍,越城区城东城西两个站点日均投递总量近6万份,其中城西片区就超过2万份。
这一庞大数字的背后,是如俞杨一般的送报员用汗水浇灌出的投递网。尤其在一些老城区,如东街、八字桥一带,由于缺少集中信箱,他们必须挨家挨户徒步投递。“高温天,在老台门之间来回跑,衣服湿透又晒干,一天不知反复多少次。”
送报过程中,晴天还好,哪怕是高温天,送报员都能靠着冰袖、防晒衣硬扛,而雨天才是真正的挑战。“我们出发前会用塑料布把报纸裹得严严实实,保证不会淋湿。”俞杨说,即使有时因路面太滑连人带车摔倒,报纸也总能靠着层层防护完好无损。
5年的送报生涯,让俞杨成了许多老人翘首以盼的“老朋友”。他清楚地记得,有个退休老教师,每次拿到报纸总会马上戴上老花镜,站在门口就开始翻阅;有一户独居老人,若是报纸晚到片刻,就会站在阳台上张望。俞杨笑着说:“有的老人如果对某些表述有疑问,还会打电话到报社。他们说,既然还守着这份报纸,就得守出个样子来,自己也是希望报纸能办得更好。”
在这些老人身上,俞杨看到了报纸之于他们的重量。那不仅仅是一叠纸,更是一种不容马虎的生活仪式。他熟悉每个老人的习惯:有的喜欢把报纸对折得整整齐齐,塞在门把手上;有的则希望他把报纸轻轻放在窗台上,免得惊扰了家里的宠物狗……俞杨说:“每一份工作都有不一样的辛苦,能认识这么多人,探索城市每个角落,就是我在这份工作上感受到的乐趣。”
据王彤介绍,越城区像俞杨这样的送报员共有70余人。在信息飞速传递的今天,他们以另一种节奏守护着纸页的温度——每一份报纸的抵达,看似寻常,却承载着风雨无阻的承诺,“尽管单位订户占比较大,但最终派送终端仍以散户为主,送到市民手中的每一份报纸,都依赖送报员的细致与坚持。”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