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在国画里读懂故乡

2025-08-30 07:26

来源:

古城如画,在绍兴不仅是一个比喻,更是一种可触可感的现实。这个夏天,在我的家乡绍兴,一场名为“古越新图——一座城的千年叙事”的画展在绍兴市文史研究馆亮相。

香炉峰、府山、大善塔、西小路、浙东运河……这些根植于绍兴人集体记忆的景观与生活场景,以一种诗意、隽永的姿态,穿越历史时空,走进国画的笔墨神韵里。

将这些古城地标一笔一画复刻下来的,是一群怀着热忱的画家。他们用了将近两年时间行走山水,细致观察,以浓浓的人情味描摹家乡的草木青山河流城楼。他们以府山为中枢,采用“一主多辅”的构图方式,自南而北描绘越城胜景。他们深入越王台、飞翼楼等地采风,多次研讨修改,最终的作品承续千年文脉,展现名城繁华,生动诠释了绍兴古城“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将一帧帧“古城”以策展方式陈列在文史馆墙上的,是一群年轻人。他们还参与筹备绍兴美术馆的成立。馆长唐铭泰是80后,为浙江省内最年轻的地市级美术馆馆长。策展人张勇老家山东,属于新引进的文化人才。“年轻”两个字,仿佛是对这座城市最古老的褒奖,也令我们对这个未来的文化地标充满期待。

2500多岁的古城,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切入,都是“尘满面,鬓如霜”的年纪。我们骄傲于它的古老,更渴望它的年轻。而绍兴美术馆,这张嵌入在城市里的文化芯片,以它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文化的“老”与时代的“新”。

这次画展既有原汁原味的写生,也有对舟楫往来、河埠提水、巷弄漫步和街市吆喝等水乡景象的提炼。画家们的作品游走于写实与意象之间,更注重展现古城深厚的文化积淀,追求情感的共鸣与心灵交融,呈现“古越气象”,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正如一位绍兴老画家所言:“人跟山水是合二为一的。”

画作的丰富得益于参展者的多元。他们中有专业的画家,更有来自各行各业的艺术追求者。他们凭借对绍兴的热爱和不懈的艺术探索,从不同视角解读古城,塑造了一个既古老传统又充满现代生机的城市形象,让观者获得了宁静、诗意以及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与《古越新图》同时展出的,是另一幅名闻遐迩的古画《越王宫殿图》。虽然只有608厘米长、50厘米高,却由文徵明题跋,浓缩了几百年前南宋郡城的模样。

这幅图以府山为核心,景致一圈圈向外展开,向西能看到戒珠山、戒珠寺、墨池、蕺山,甚至是谢公桥、锦麟桥等。再向西,不仅可以看见绍兴府署门楼镇东阁,还能看见吴越国东府王族园林西园。虽然镇东阁已消逝于历史的尘烟中,但皇家园林西园却在今人的智慧中重新修复。跨湖过桥,就到了郊外小山“何山”(现在叫河山),再往西南就是兰亭、诸暨。如果往东,则能看到东关,远眺曹娥江。

这幅《越王宫殿图》的作者至今是个谜,但这似乎并不是很重要。我们只要记住那些似曾相识的风景,以及留下时代印记者们的骄傲与梦想。

在《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立法的第7个年头,我们用什么赞美我们的城市?是沧海桑田的变化吗?不是,是一个个亭、一座座山、一块块不曾移动的石头。古代的艺术家有幸用画笔给我们复活了古城,让我们得以在今天留下最好的赞美。

故乡有什么好?这是每个年轻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我过去的记忆里,故乡当然没有大城市好。故乡除了古城和鲁迅,好像并没有什么了。在我看来,城市并不只是用来“骄傲”的,而更应该用来生活、奋斗的。城市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人”做什么。而人于城市而言的意义,就是让城市更美好。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我们看到了人与城之间的血肉相连。

虽然来来往往是城市的常态,但是故乡仍然在努力留住那些来去匆匆的脚步。每次回家,妈妈总会努力向我推介家乡的好,“你去仓桥直街看看吧,变化真是太大了”“上大路开了很多茶饮店,虽然有点安静,但不失时尚的元素”……

妈妈还总是向我力荐古城的周边:东浦黄酒小镇、富盛抹茶之乡、东湖智祚农谷、坡塘云松文创热地等一个个突然之间火起来的乡村地标,让我去走走看看,去体验感受。

耳闻,目染,步行……有些“好”,还真是要用时间和触觉去发现。

城市的文化芯片,需要接上时代的数据库才能畅行古今。文化,不只是在城市中嵌入一个个艺术场馆,而是要让这座城市里的人,无一不穿透着文化的灵魂。

走出展厅走进街巷,我忽然理解了什么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幅流动的水墨长卷,而新一代绍兴人正在用青春和智慧,为这幅千年长卷添上新的笔墨。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今日越城)

作者:章树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