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菜篮子”升级获得感倍增,斗门“蔬”写兴村富民好“钱”景

2025-08-30 07:24

来源:

斗门村蔬菜基地整齐的大棚

处暑过后,在滨海新区斗门街道斗门村蔬菜基地,蔬菜大批量陆续上市,菜农们穿梭在菜棚间忙着采摘、装箱。这个总面积达1173亩,约占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0%的市级“菜篮子”工程基地,以高质量建设、规模化种植、精细化管理为抓手,走出了一条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今年2月,该村蔬菜基地成功入选“兴村富民”绍兴市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百家案例。

绿色丰收图

时下,走进斗门村蔬菜基地,田间菜棚错落有致,一幅生动的丰收图景徐徐展开。一个个大棚内,辣椒挂满枝头,连片的毛毛菜翠绿诱人。该基地现种植着10余种常见蔬菜,年产量稳定在高位。

“中午了还不休息?这整车毛毛菜要送到哪儿去?”在田间,记者看到几位村民正忙着将刚采摘的毛毛菜搬上三轮车,便上前问道。“最近收购价好,得赶紧收拾好,下午菜贩来,能卖个好价钱!”种植户陈伯泉一边麻利地装车,一边笑着回应。他介绍,这些新鲜蔬菜次日就会出现在杭州萧山、绍兴本地的生鲜超市货架和农贸市场,端上市民的餐桌。

近年来,斗门村依托区位优势与扎实农业基础,全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打造规范化、品牌化园区,先后获评绍兴市现代蔬菜示范园区、绍兴市“菜篮子”工程基地、浙江省特色农业精品园等,产业影响力持续攀升。

涅槃重生路

就在几年前,这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基地,却饱受“散”与“乱”的困扰。基地土地类型复杂,分散化、碎片化种植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为打破这一困境,斗门村两委班子创新成立专项小组,由村党总支书记任总负责人,副书记任小组长,挨家挨户讲解土地流转政策与规模化种植的好处,最终成功流转90多户农户的土地,为基地连片开发扫清了障碍。

土地难题解决后,斗门村借政策东风,启动基地提升改造工程:将原有6米棚改建为8米单体钢管大棚,新建约3200平方米连栋育苗棚,同时更新泵房,重建渠道等,还采购了播种机等6种现代化农机。“我租了村里11亩集体土地种蔬菜,现在基地路通了,渠畅了,大棚也升级了,干活轻松不少,收入也跟着涨!”陈伯泉说出了村里菜农们的心声。

硬件跟上了,管理模式也需要同步升级。改造完成后,斗门村按照“区域清晰、规模适度、方便管理、相对稳定”的原则,将蔬菜园区划分为3个网格25个片区,实行分网分片管理。网格员既要定期检查大棚面源污染、秸秆堆放、用电安全,配合农业部门做好蔬菜质量抽检,还要推广种植新技术、新品种,宣传惠农补贴政策。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基地蔬菜抽检合格率连年稳定,并成功获评绍兴市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信用等级A级单位。

同绘共富景

为帮菜农进一步提质增效,斗门街道也主动靠前服务——安排农技专家定期走进田间地头,提供一对一技术指导,解决种植难题。“多亏专家指导,现在病虫害少了、农药用量减了,蔬菜更绿色健康,卖价也更高!”正在采摘辣椒的种植户李大哥,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

在经历脱胎换骨后,如今这片千亩蔬菜基地亩产量提升了6.25%,今年总产量预计可达7000吨,总产值预计超3500万元,村集体收入较去年预计提升20%左右,不仅实现了“菜篮子”的稳产保供,而且让村民致富有了更大的确定性。基地的辐射带动效应持续释放,正带动周边璜山南、璜山北、玉山等村居1800余亩蔬菜基地发展,以点带面助推区域蔬菜种植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让“蔬”香满溢的兴村富民路越走越宽。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见习记者 陈嘉琦 通讯员 吴小余 叶小芳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