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词语格外能引发我们的感怀和联想。比如,战争与和平,历史与未来。它们两两相对,稳居天平两端,见证人类社会的沧海桑田。
对中国人而言,抗日战争就是对战争与和平最刻骨铭心的记忆之一,也最能引发历史与未来之思。
从1931年到1945年,这是救亡图存的14年。血与泪,国耻与家仇,颠沛流离与生死相隔,日本侵略带来的民族创痛无以复加。但与此同时,战争带来的民族觉悟和人民团结程度,也是前所未有。正是靠着“每个人都是防线”的同仇敌忾、前仆后继,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最终打赢了这场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战。
从1945年到2025年,这是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80年。很多人从父母、祖父母再或曾祖父母那里,听过他们亲历的抗战故事。家与国的记忆交融相汇,那段岁月如何忘,又怎能忘?80年来,中国人一直在从鲜血染红的记忆中辨析来时路,一直在从来之不易的胜利中凝铸精气神。“多难兴邦”,并非苦难的应许,是自强开放和接力奋斗,才让这段历史从沉重一课变作振奋一课,才换来今天的山河日新、宏愿正酬。
忘记历史的民族没有未来,经历了战争的人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宝贵。
这也是为什么,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时间节点,我们诚挚地向您推荐这份特殊的“大地书单”,邀请您以阅读的方式重返烽火年代,聆听战争与和平的警世恒言,读懂历史深处的民族情感与民族精神。
这份书单里,有纵横捭阖的战略博弈,有枪林弹雨的前线战事,也有战时的社会动员和人民生活。阵地上,守护河山的呼声回响不绝;家书里,慷慨赴死的誓言掷地有声。一部抗战史,不仅是战斗史,更是心灵史,是取之不竭的骨气与志气源泉。
这份书单里,有对历史的努力挖掘与接力书写。或是打捞沉没的史料,用确凿事实捍卫历史真相;或是与时间赛跑,抢救式采访行将凋零的亲历者,不让历史记忆被带进坟墓;或是与学术偏见、与选择性忽视作斗争,让世界看到中国抗战的历史贡献。
不仅仅是这一份书单。今天,网上网下,人们通过阅读来了解抗战岁月的热情高涨,读史知史的途径更加多元。有历史爱好者在网上做起“抗战直播”,以图文形式直播“抗战历史上的今天”,网友留言说:“每一篇微博都像是来自几十年前的电报,一片片国土沦陷,又一片片被收复。在一块一块新闻碎片中,拼出一段中华民族抵御侵略、英勇不屈的历史。”
回望历史,更会生出对脚下每一步的敬重心和对未来的责任感。位于哈尔滨的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出口处设计成了一条70多米长的隧道,观众一步步从遗址内部的黑暗,走向前方的光明,耳边是讲解员的声音:“别回头,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别忘记来时路,有民族苦难,有国恨家仇。”
阅读抗战历史,也是在走一条相似的心路。艰难时慷慨悲歌,绝境处凤凰涅槃,掩卷的那一刻,会真切体会到“和平”二字的千钧分量,体会到民族历史所给予我们的涤荡与升华。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已经翻过,那穿透纸背的精神力量,我们是否读懂?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