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前一天晚上睡了个好觉,第二天整个人神清气爽,连心情都很“明媚”?或者,虽然昨晚没睡好,但今天吃到一个“来报恩的”的西瓜,或者去公园快走了一圈,心情竟也悄悄亮了起来?现在,科学告诉我们:这些日常的小选择,真的会改变你的内心世界。
一项来自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新研究,揭示了年轻人如何通过简单的生活习惯为自己“充电”——不是手机,而是心理能量。这项发表于《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的研究,追踪了来自新西兰、英国和美国上千名17—25岁年轻人的生活轨迹,用3种不同的研究方式——大规模问卷、每日日记,甚至结合智能手环数据,深入挖掘睡眠、饮食和运动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
结果清晰而温暖:睡得好,心情就好;多吃水果蔬菜,情绪更稳;动一动,幸福感就悄悄上升。而最令人惊喜的发现是,这些习惯不仅各自发挥作用,还能彼此“救场”。
研究发现,睡眠质量是预测第二天心理状态的最强、最稳定因素。无论你是谁,睡得好,第二天就更容易感到积极、有活力、有掌控感。有趣的是,这种影响是动态的——不需要“你一直睡得好”才有效,而是“你今晚睡得好,明天就感觉好”。换句话说,哪怕你平时作息不规律,只要今晚早点关手机、睡踏实了,明天就能立刻感受到情绪的提升。
而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紧随其后成为第二大“情绪助推器”。研究显示,哪怕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日子里,哪天吃的蔬果较多,哪天的幸福感就更强。
运动的作用同样真实。数据显示,当天运动量更大的日子,人的心情通常更好——这种关联在个人内部的日常比较中尤为明显。也就是说,你不需要和别人比谁跑得更远,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多动一点,比如多走10分钟、多爬一层楼,就足以让情绪“天平”向积极的一端倾斜。
更妙的是,这三种健康行为可以“互补”:如果你昨晚翻来覆去没睡好,只要今天多吃些水果蔬菜,那种“脑袋沉沉、情绪低落”的感觉可能就会被温柔地缓冲掉;反过来,如果你某天蔬果吃得少了,良好的睡眠也能帮你“兜住”情绪的下坠。 据《科技日报》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