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馆,记录个人和家庭影像,见证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
近期电影《南京照相馆》火爆,一家小小的“吉祥照相馆”,意外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展现了南京大屠杀这一沉重历史的至暗时刻,“洗”出战火纷飞中不屈民族的精神底片,闪烁着升斗小民为保存罪证守护真相的抗争微光。顺着这个热门话题和思路,我们不妨也来聊聊绍兴城内的那些早期照相馆。
A
照相最初
被认为“妖术”
绍兴照相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清末时期。根据《绍兴市志》记载,清朝末年摄影术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起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设于绍兴仓桥的蒋柳堂照相馆成为绍兴首家照相馆,主要拍摄黑白人像,曾为秋瑾、鲁迅等名人拍摄过照片,在当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鲁迅先生曾经在1924年写过杂文《论照相之类》,描述他在少年时期目睹绍兴照相馆的故事,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面貌和人们的审美趣味。在鲁迅十来岁的时候,照相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一种“妖术”,大多数绍兴人态度相当谨慎。“S城人却似乎不甚爱照相,因为精神要被照去。”“只是半身像是大抵避忌的,因为像腰斩。”鲁迅写道。
在谈到照相馆内部背景装饰与摆放道具时,鲁迅提到,“大小长短不同、颜色不同的玻璃瓶,又光滑又有刺的仙人掌,在我都是珍奇的物事;还有挂在壁上的框子里的照片:曾大人,李大人,左中堂,鲍军门。”“旁边一张大茶几,上有帽架、茶碗、水烟袋、花盆,几下一个痰盂,以表明这人的气管枝中有许多痰,总须陆续吐出。”拍照时人们的表情又是怎样的呢?“人呢,或立或坐,或者手执书卷,或者大襟上挂一个很大的时表,我们倘用放大镜一照,至今还可以知道他当时拍照的时辰,而且那时还不会用镁光,所以不必疑心是夜里。”
B
“活脱活”照相异军突起
据了解,绍兴早期照相馆设施简陋,使用相机一般为12寸三脚木质座机,皮球快门、镜头等材料均需依靠进口,所用底片为碘化银湿片,感光速度慢,摄影光源也不用灯光或其他人造光,全靠透过室内顶棚的自然光亮。为保证影像清晰,被摄者必须端坐或直立,摄影师一敲木板,打开镜头盖,大声喊“一、二、三、四……”一直要数到十甚至二十,被摄者才能移动,期间一旦眨眼睛,拍摄就成废片。
民国初年,随着国外胶片大量进口,感光速度变快;加之电灯照明,不受天气影响,被摄者造型表情自然生动,留影者逐渐增多,绍兴照相馆数量才多起来。《绍兴市志》记载,继蒋柳堂之后,宝和、蒋华记、庐山、天天、培开照相馆等相继开业。至1936年,绍兴城区已有照相馆6家。1949年5月前后,又有培开分店、崇山、心心、新都、金门5家开业,时有照相馆10家。
原住越城区北后街的王黄兴对绍兴早期照相馆情况较为熟悉。他介绍说,当年在花巷一条小街里,就有庐山、天天、活脱活3家照相馆,其中的活脱活不仅取名用有趣易记的越俗俚语,拍摄技术也堪称一流。活脱活照相馆探索利用光影造型,主张“以黑出白”,所摄人像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并擅长放大巨幅照片。为招徕生意,该照相馆还不惜以新巧布景取悦顾客,摄影室内常年备有山水风光、亭台楼阁、西洋油画、自鸣钟等布景,陈设物件多为茶几花瓶、高脚痰盂,甚至还搬来汽车、游船等“摩登”模型。
C
公私合营精简至5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绍兴照相馆多为私人经营。1955年,绍兴第一家地方国营东湖照相馆成立。1956年,私营工商业者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城区私营照相馆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经多次撤关合并和精简人员,1958年绍兴城区照相馆仅剩下5家,从业人员47名。直到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流行彩照,城区照相馆的数量才逐渐增加到40家左右。
绍兴照相馆为何在公私合营时期精简到个位数?家住嘉禾花园现年94岁的阮褀道出了其中缘由。他介绍说,“照相馆在20世纪50年代属于新兴特种行业,需要经公安部门审核批准才能经营。原因是当时仍有大批国民党特务潜伏藏匿在大陆,他们从事暗杀和窃取机密工作,往往利用微型照相机窃取情报,拍摄照片后都要到照相馆冲洗胶卷。而当年位于绍兴府横街的东湖照相馆等5家照相馆,便是经公安部门相关培训后定点特设的‘反谍情报站’,从中可摸排出可疑人员。”
如今,随着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拍照变得十分方便。曾经为“老绍兴”留下无数影像的老照相馆,凝固光影,见证一个伟大时代的跨越。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