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高尔基的《童年》,仿佛推开一扇通往沙俄时代的窗,冷意与苦难扑面而来,却又有一束名为“坚强”的光,穿透黑暗,照进心间。
这部以作者童年为蓝本的自传体小说里,阿廖沙的故事让我揪心。幼年丧父,他随母亲、外祖母投奔外祖父,本以为是新的依靠,却陷入另一重深渊。外祖父家像个“战场”,两个舅舅为分家大打出手,舅妈在沉默中承受苦难,连外祖母也难逃打骂。阿廖沙小小的身影,在这混乱、暴力的环境里穿梭,挨打、受欺成了家常便饭,可他眼里,始终没灭了对生活的盼头。
最打动我的,是阿廖沙面对苦难的姿态。哪怕被外祖父狠狠抽打,哪怕要在昏暗的染坊当学徒,他都没被打倒。他跟着外祖母听故事,在老街上看人间百态,把苦难嚼碎了,化作成长的养分。这让我想起,暴雨中的小草,就算被风雨压弯,也会找机会挺直腰杆,向着阳光生长。
对比阿廖沙,我们生活在蜜糖罐里,可面对一点小挫折,却容易垂头丧气。考试没考好,就觉得自己不行;和同学闹矛盾,能难过好几天。读了《童年》才明白,苦难不是绊脚石,是让我们变强的“磨刀石”。就像炼钢,经过烈火煅烧、重锤敲打,才能变成锋利的刀。
时代变了,可阿廖沙的精神永远值得学。往后日子里,不管遇到学习的难题,还是生活的小烦恼,想想阿廖沙在黑暗里都能抓着“希望”的小火苗往前走,我也该鼓起勇气,把困难当成跳板,一跳一跳,向着明亮的未来跑。毕竟,只有自己敢和风雨较劲,生活才会给我们撒满阳光。
鲁迅小学人民路校区五(5)班:王梓轩
指导老师:冯琼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张衎男 编辑:张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