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良品铺子一张“花生上树”的AI海报,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常识告诉我们,花生“落花而生”,果实深埋土中。这张反科学的海报,暴露的不仅是企业品宣审核的疏漏,更折射出当下AI内容野蛮生长的乱象。当企业匆忙道歉整改之时,我们更应追问:如何避免让技术遮蔽真实?
良品铺子“花生上树”海报 图源网络
AI造假乱象已非孤例。奥运冠军声音被伪造推销土鸡蛋,明星“换脸”代言三无产品,不法分子甚至用AI合成亲友声音实施诈骗……技术本无善恶,但缺乏约束的AI内容滥用,不仅仅是造成“反常识”的笑料,还可能从商业欺诈蔓延至人格侵害,危及社会诚信。
良品铺子的“花生上树”看似滑稽,实则暴露出其面对市场、面对用户,那颗本心的偏离。再进一步讲,“花生上树”也敲响了AI内容伦理的警钟。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出台正当其时。2025年9月1日即将施行的新规,要求所有AI生成内容必须标注“电子水印”,正是以技术反制技术,为虚拟世界注入真实基因。显性标识让用户“一眼识AI”,隐性水印则为溯源追责埋下伏笔。这不仅是监管的进步,更是对信息生产伦理的重塑。
全民皆“创”的时代,真实不应沦为可选项。立法仅是起点。当良品铺子承诺升级审核机制时,所有内容生产平台都需自省:AI是高效工具,但绝非责任豁免牌。企业应建立“人工+技术”双保险,在拥抱效率的同时守护真实底线。公众亦需提升媒介素养,对“眼见”之物保持理性审视——毕竟,AI能画错花生,也能编造更危险的“果实”。
亚里士多德曾说:“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技术洪流奔涌向前,但人类对真实的渴望从未改变。电子水印不只是法规条文,更是数字时代的诚信基建。别让AI的枝叶遮蔽科学的根基,当每一帧合成画面都打上诚信烙印,我们才能打落“花生树”的荒诞果实,在虚拟沃土中培育真实的参天大树。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王慧勤 编辑:黄晨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