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的绍兴城,卧龙山北侧,一排青瓦黑檐的平房静卧于闹市之中。门楣上“大通学堂”四字古朴遒劲,是赵朴初先生墨迹。踏进这座占地三千余平方米的院落,时光骤然倒转——1905年的风雷在廊柱间呼啸,徐锡麟购置的五十支后膛九响枪仿佛仍在墙角暗处蛰伏,而秋瑾的倭刀锋芒,已化作展厅玻璃柜里的一道冷光。
东首第三间厢房木门轻掩,这里定格着近代史最悲壮的一幕。1907年7月13日午后,秋瑾在此焚尽光复军名册,端坐待捕。木桌上那枚暗红玉章犹在,钮孔系绳已朽,刻着“读书击剑”四字——恰似墙上草书横幅“击剑尽樽酒,读书贪夜灯”的注脚。当年她常佩此章,身着男式体操服,策马驰骋于西侧操场。而今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她殉难时的血衣残片,与徐锡麟就义时的土黄布衫相对。那件对襟背心由妻子王振汉缝制,浸透的鲜血早已褪色,却仍诉说着安庆起义失败后,烈士被剖腹挖心的惨烈。
指尖非遗:皮影戏里的英雄魂
穿过阴郁的历史长廊,东厢教室忽现明快生机。木架上悬挂着数十件皮影人偶:跨马提枪的女将轮廓刚劲,文士执笔的身段飘逸——恰是“鉴湖女侠”秋瑾与“读书击剑”徐锡麟的艺术化身。“皮影要七分雕工,三分演技。”非遗老师分发牛皮胚料,刻刀在孩子们手中游走。勾画秋瑾持剑侧影时,一个男孩忽然轻呼:“她的倭刀在展厅就是这样的!”
拼接关节的棉线尚未系牢,光影实验已迫不及待。白幕后方,初具雏形的影人在灯光下腾挪。有学生操纵新做的戎装人影纵身跃起,模仿当年操练场景。讲解员含笑提醒:“范文澜先生回忆童年时,常趴在河岸看徐锡麟督操,学生持枪飞跃天桥的身姿,和皮影戏一样灵动呢。”传统艺术与革命记忆在此刻奇妙交融。
步出学堂时斜阳初现,胜利西路的车流声将人拉回现世。回望门楣,忽觉历史从未远离——少年们手中挥舞的皮影武士,正与展厅里秋瑾的倭刀、徐锡麟的手枪构成奇妙的对话。当非遗老师将牛皮边角料拼成光复会鹰徽时,一个女孩举起作品:“看!他们的精神被刻进影子里了。”
这座见证血火的豫仓旧地,如今用最古老的皮影技艺传承最激进的革命记忆。正如抱厦柱上斑驳的楹联所嘱:修鳞养爪,毋忘山河。那些在皮影戏幕布后舞动的少年身影,已然接过了历史的灯。
指导老师:徐琴儿
绍兴市鲁迅小学凤鸣校区三(2)班星火小队
马雨涵王艺清郦思语李佳妮张景川
马子涵裴宇轩周睿阳陈岩栩商泽远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尉立丹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