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绍兴,始终相伴相依。如果说那一面鲁迅故里的打卡墙是城市窗口、流量入口,那么散落于城市各处的鲁迅塑像,则定格了大先生的不同侧面,展现他丰富而厚重的精神特质。因此,网上的年轻人给了这座城市特定的形容:绍兴,是一座巨大的“鲁迅迪士尼”。
在绍兴,或许转过一个街角你就能偶遇大先生。广场、高校、商业街、纪念馆……公共场合的鲁迅形象随处可见,仅是绍兴古城及周边就分布了8处雕塑,先生或坐或立,有的神情严肃,有的轻松惬意,以静默的姿态诉说峥嵘。如果是游客,不妨从打卡一处处文化地标开始,深入城市肌理;如果是本地市民,更不能遗漏了身边的风景。
雕塑鲁迅,兹事体大。1981年7月为了纪念鲁迅100周年诞辰,浙江省成立了专门的纪念委员会,委员会下设8个组,其中之一是鲁迅像雕塑组。
雕塑鲁迅,绝非易事。“要雕塑鲁迅首先要深入了解鲁迅,最难是神似。”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雕塑家金国胜说。在众多学者眼中鲁迅形象并不单一。他不仅是一个严肃的批判者,更是一个充满热情与活力的青年导师。
潘锡柔
在越城区,这些公共场合的鲁迅形象由全国征稿,经层层筛选而来。有些更是出自潘锡柔、叶庆文等大师之手,是公认的经典之作。鲁迅后人周海婴看过潘锡柔创作的鲁迅雕像,留下一个字——“像”!
潘锡柔是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原主任,因夫人是绍兴名门闺秀,而常常称自己是“半个绍兴人”,上世纪50年代,他长期在绍兴体验生活,创作了农村题材的雕塑代表作《播种》。他对鲁迅的研究颇深,因长期阅读积累而对人物形象产生精准判断。他特别强调了额前眉心的雕刻难度。潘锡柔曾表示,这里的松紧度对整体表情的影响非常大,经过反复琢磨和调整,最终呈现给了世人。
在创作鲁迅文化广场的鲁迅立像时,他专门找来模特扮成鲁迅的模样,模仿鲁迅抽烟、行走,讲一口正宗绍兴话。通过如此缜密的创作流程,他不断推敲作品,最终留下了不朽的经典。
公共艺术提振城市气质,塑造城市形象。“鲁迅和香烟”的话题暂时告一段落,但鲁迅和他的精神是不灭的,将在他家乡的这座城市留下永恒的回响。
地点:鲁迅文化广场(咸亨新天地旁)
作者:潘锡柔
鲁迅铜像是在1986年纪念鲁迅逝世50周年之际,由著名作家巴金、萧军、黄源等共同倡议发起,群众集资建造的,于1991年纪念鲁迅诞生110周年之际隆重揭幕。
当时作品面向全国征集,主要面向全国八大美术学院,投稿作品在鲁迅纪念馆大厅现场评审,终审有8件作品入围,最终潘锡柔的作品脱颖而出。
它矗立于鲁迅文化广场的北部,面对着鲁迅路。鲁迅铜像高3.18米,重达2.5吨,系用黄铜铸造。站立的鲁迅身着长衫,手夹书卷,仪态从容安详。
正如侧面的《鲁迅铜像碑记》所述:“以使先生丰采赋形传真,永供后世缅怀瞻仰。倡议甫出,八方响应,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热情资助。”铜像基座高1.6米,是采用黄色夹红色斑点、带棱角的毛面花岗石砌成,象征鲁迅先生坚韧不屈的性格。该碑记由绍兴市人民政府设立,陈逸撰文,沈定庵书。
碑上刻着“单位千元以上、个人百元以上”赠款者的姓名。上面一排排来自四面八方、国内海外的名字,昭示了一个事实:热爱鲁迅、崇敬鲁迅的人,遍布天南海北。
鲁迅形象的不同侧面
地点:鲁迅纪念馆
作者:潘锡柔 叶庆文
1972年修建的鲁迅纪念馆仿照的是当时北京、杭州“红太阳纪念馆”的样式,因而有“小红太阳”之称。走进其中,迎面看到的汉白玉鲁迅半身塑像,参观者须肃穆仰视。因这尊塑像后来损坏,上世纪90年代末,鲁迅纪念馆邀请叶庆文重新创作了半身像,如今它放在北展厅二楼第五部分,正上方有遒劲有力的“民族魂”三字。
2004年重修后的鲁迅纪念馆,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馆内的陈列和展示丰富,更重要的是,很多人看了后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鲁迅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了下来,变得可亲可近。这样的转变背后,入口的雕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慈祥学者 (地点:鲁迅纪念馆)
步入纪念馆,人们看到的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一位坐在藤椅上的慈祥学者,悠闲、随和,与鲁迅的生活照片神似。参观者可以平视鲁迅,与这位“甘为孺子牛”的长者作近距离的对话。这尊雕塑至今被奉为经典,作者也是潘锡柔。
经过优化的高校地标
地点:绍兴文理学院河东校区
作者:沈文强
师者鲁迅 (地点:绍兴文理学院)
1980年在原来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绍兴师范专科学校”,开启了新的教育篇章。从1984年起,学校选定现河东校区,重新定点规划建设。也是在同一时期,学校正式筹建鲁迅铜像,因为这是鲁迅曾经担任过校长的地方。
雕塑是全身像,目光锐利,双手交叉在身前,怀抱着书籍。它位于绍兴文理学院河东校区入口,与周边茂密的绿植相映成景。
作者沈文强曾留学苏联,雕塑作品也带有鲜明的苏联风格,形体宏伟巍峨、神情肃穆凝重,使人看一眼就能造成极大的冲击和震撼。
“当年由于经费不足,雕塑材质采用了玻璃钢,尺寸也比较小。”当事人告诉记者。经费相对充裕以后,校方又很快想到了这尊雕塑,于是大家商讨了改造方案,最终确定在玻璃钢中加入铸铜,尺寸增大了一倍多。如今这尊雕塑成为校园风光的重要标志,还被制作成了文创产品。
难得一见的“青年鲁迅”
地点: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作者:金国胜
青年鲁迅 (地点: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
2023年11月,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一楼大厅迎来了“青年鲁迅”。放眼全国,几乎所有的鲁迅形象都是他中年时期的样子。青年鲁迅的形象来自他出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的典故。在他担任这一职务的112周年纪念活动上,鲁迅铜像揭幕。金国胜花了3个月的时间,雕塑了这尊高860厘米、宽890厘米的鲁迅像。
次年,鲁迅学术研讨会举行时,全国各地的鲁迅专家看到这尊鲁迅雕塑,都不由得啧啧称赞。
金国胜告诉记者,自己曾在鲁迅故居周家台门工作7年,与先生缘分很深,一直心怀崇敬,时常雕塑鲁迅像,以表达对鲁迅的敬意。几十年来,他先后创作60余尊鲁迅雕像。
金国胜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绍兴文理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师从雕塑大师潘锡柔。他擅长雕塑人物雕像,已创作鲁迅、蔡元培、陶成章、范文澜、徐光宪等绍兴名人铜像10余件,他创作的雕塑代表作蔡元培铜像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永久收藏,鲁迅铜像被绍兴文理学院永久收藏。
名人群中的佼佼者
地点:名人广场
作者:潘锡柔
解放南路与二环南路交叉口的名人广场,以纪念绍兴籍历史名人为主题,其中以时间为线索,安放了从大禹治水至今的12位名人雕塑,构成名人群雕,其中鲁迅雕塑由潘锡柔创作。不同于挺拔的站姿塑像,这个作品体现的是鲁迅穿着长袍,斜坐在椅子上的形象。
鲁迅不仅是横眉冷对的形象,还有悠然松弛的一面,其中坐姿的形象广为人知。目前大家看到的鲁迅经典形象很多都是采用坐姿拍摄。摄影家梁得所曾在鲁迅景云里寓所拍了五张照片,其中三张坐姿,一张站立,还有一张头像。《良友》画报选用的其中一张坐姿照片最广为人知。名人广场的鲁迅雕塑采用的坐姿,是创作者综合这些著名的鲁迅坐姿照合成而来。
绍兴的名人广场采用开放式公园设计,是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场所。名人广场2003年建成时,为绍兴市占地面积最大的广场,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这里每年都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观光瞻仰。这尊鲁迅雕像,也让游人看到先生亲切的一面。
一代代校友的美好记忆
地点:鲁迅高级中学
作者:叶庆文
鲁迅半身像 (地点:鲁迅高级中学)
如果要论校园雕塑中的佼佼者,鲁迅高级中学南门入口广场中央的鲁迅半身像肯定可以位列其中。“当时面临资金短缺的难题,为了建造这尊雕像,学校教师、市民朋友纷纷踊跃捐款。”该校现任党委书记蒋曙淼告诉记者。
这尊雕像落成于1997年,由雕塑家叶庆文花费数月创作而成,先生的炯炯目光凝视前方,围巾临风而动,气势磅礴。
叶庆文作品特点是写实、大气,他提倡“让观众看得懂,才是好作品”。1947年,叶庆文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艺专雕塑系,师承中国现代雕塑事业奠基人刘开渠。叶庆文的作品仅仅大型雕塑就有400多件,一把雕刻刀下,这些雕塑以人们最熟悉的姿态,矗立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代表作有浙江大学的毛主席雕像、西湖六公园里的志愿军雕像以及绍兴的鲁迅雕像。
“我的毕业照就在塑像前拍摄的,重回母校,依然选择在这里拍照留念。”一位80后鲁高校友告诉记者。这一情况在去年鲁迅高级中学30周年校庆上达到顶峰,天南海北的“鲁中人”回校,鲁迅塑像前则铺上了红地毯,俨然成为朝圣地。
98街里生活化的鲁迅
地点:迪荡湖滨
作者:中央美院团队
生活中的鲁迅 (地点:迪荡湖滨)
迪荡湖滨98街立着一尊坐着的鲁迅铜像,体型不大,在夜晚霓虹灯照耀下,显得生动别致。2005年,胜利路向东伸展,两侧规划大量商业体,考虑在滨水区域(靠近环城河)加入名人群雕,融入本地文化。曾任迪荡新城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赵定国告诉记者,当时雕塑面向全国征集,原先准备政府出资,后来改由世茂集团出资建造。
这尊鲁迅坐姿铜像采用中央美院团队方案。知情人士表示,区别于其他风格的鲁迅雕像,这里采用生活化的鲁迅形象,与周边业态氛围匹配。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宏超 文 见习记者 傅平航 摄 编辑:尉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