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啊,这期理财到期后我就不续了,你先帮我转转出,后面有好的(产品)我还会再回来的。”杭州体育场路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理财经理吴经理刚被告知要赎回理财,而资金转出的方向是这阵子大热的股票市场。
吴经理说,“老人家(客户)还是挺有趣的,大概是担心我的业绩,多次交代后面还会过来买理财。但现在情况就是这样,银行存款利率和理财产品收益率仍在下行通道,大家都是奔着收益率去的,很正常。”
银行存款利率下行驱动储户存款搬家
今日,融360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降,7月银行整存整取存款3个月期平均利率为0.943%,6个月期平均利率为1.149%,1年期平均利率为1.278%,2年期平均利率为1.369%,3年期平均利率为1.702%,5年期平均利率为1.531%。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7月份A股主要指数普遍上涨。其中,上证指数月涨幅达到了3.74%(8月至今则继续上涨超过4%,创出2015年8月以来的十年新高),深证成指7月实现了5.2%的涨幅,创业板指数月涨幅高达8.14%。
杭州一家大型国有银行支行行长告诉记者,“最近行里办第三方存管(商业银行提供的一项与证券交易相关的业务)的明显增多了,与之相对应的是储户存款有一定下降。不过这个和理财产品到期有关,数量也是相对可控的,不能得出‘存款搬家’的结论。”
与此同时,央行最新发布的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前七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8.44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9.6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3109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2.02万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即非银存款)增加4.69万亿元。存款下降与股市上涨,成交量大增(目前两市的成交量已经突破2万亿元)的“跷跷板”效应十分明显。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指出,资本市场回暖与利率下行共同驱动居民存款搬家,形成“存款向非银转移”的趋势。
“从7月存款数据来看,随着股市持续走强,居民存款存在较为显著的‘搬家’效应。”国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杨业伟补充道。非银金融机构存款,主要涵盖证券、保险及其他非银金融机构的存款。以往会直接公布股票账户余额变化,当前这方面公开数据不再披露。因此通过非银存款这一指标,能大致看出资金进出股市的情况。
混合型理财成银行争夺地
“现在银行利率这么低,来银行存款的人已经很少了。”杭州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坦言,“现在(年化收益)3%以下的理财产品基本没什么吸引力,但在利率整体下行的背景下,又想拿高收益又想维持低风险是不可能的。所以行里现在要产品也会向那些混合策略的,比如固收+或者股债灵活配置的产品上靠,这样才有机会留住客户。”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收益率呈现结构性分化与普遍承压的双重特征:全市场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4%,较2024年末下行22个BP。
分产品类型看,上半年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1.5%,较上年末下降4.5个BP;纯固收类理财收益率2.9%,与固收+类收益率2.4%同步走弱,分别下降18个BP和22个BP。权益类产品,收益率下降378个BP至1.81%,商品及衍生品收益率-1.72%,大幅下降349个BP。混合类产品收益率成唯一亮点,平均收益率为3%,较上年末上涨0.66个BP,反映股债灵活配置策略在震荡市中显现出相对优势。
“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下降是多种原因构成的。”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指出,一是可投资资产的收益率下降,包括银行存款、债券在内的整个市场利率下降;二是资本利得变少,部分产品在今年还出现了阶段性亏损、出现阶段性回撤。“2025年二季度存款挂牌利率再度调降后,五大行5年期及以内定期存款利率已全面降至1.3%(含)以下,随着存量定期存款陆续到期续作,或持续有潜在存款‘脱媒’流向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资管产品。但与此同时,随着理财估值整改渐近尾声,‘真净值’运作模式下,理财收益波动性也将增大并可能影响负债稳定性,同时,随着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需要关注股市是否持续向好激励权益类投资增加,以及居民风险偏好边际变化等影响因素。”
业内人士补充道,尽管银行理财及存款利率下行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通储户而言,银行理财和存款依然是一个稳健的选择,它可以帮助投资者平衡资产配置风险,减少权益市场的波动。因此,在做具体的资产平衡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各个不同资产的特性以及风险收益比,不要过于极端。
(内容来源:橙柿互动)
作者: 编辑:姜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