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秘色瓷跨越千年回到“浙”里:唐代文物展中的绍兴元素

2025-08-15 22:22

来源:

“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展出。

1981年,陕西省扶风县城北,有上千年历史的法门寺内的一座宝塔出现坍塌,让塔下的地宫重现世间,2000余件大唐皇室重宝簇拥着举世无双的佛指舍利横空出世,成为“20世纪中国考古重大发现”之一。本次展览展出了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金银器和琉璃器等地宫珍宝38件,其中27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展览还包含了一位绍兴人的故事以及与绍兴有关的宝物。

钱清人保护了

这些唐代珍宝

本次展览在入口处以一帧醒目的人物照片,重点介绍了一位陕西法门寺地宫的保护者——绍兴人朱庆澜。

朱庆澜(1874—1941),字子桥,柯桥区钱清街道联兴村人,是近代著名爱国将领、慈善家、教育家等。1925年51岁的朱庆澜脱离军政界,专心从事社会赈济,1929年起,出任国民政府赈灾委员会常委等职,被誉为“慈善将军”。

在陕西,朱庆澜先后主持修葺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青龙寺、兴教寺、大兴善寺、兴平千福寺,对文物古迹保护作出重要贡献。1930年,陕西大旱,朱庆澜到陕西赈灾时,看到法门寺庙宇残破,遂倡议“以工代赈”修整寺塔。1937年,朱庆澜主持修缮法门寺真身宝塔时发现唐代地宫入口,他果断决定填土封存,并教育有关人员“国难当头,宝物不可轻取,万一散失,后果不堪”,还率众宣誓共同保守塔下秘密,使地宫内历经1000多年的唐代珍宝和4颗佛指舍利得到保护。

除了做慈善,朱庆澜还投资拍摄过电影《风云儿女》,由其命名的电影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后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1941年1月13日,朱庆澜在西安病逝,社会各界为他举行追悼会,冯玉祥在挽词中赞道:“朱子桥,老将军,我民国,大伟人,一生最清廉,行兼智仁勇,只知有国,不知有身,公而忘私,识远器深。宽厚为怀,勤劳诚恳,大仁大义,一片慈心,全国人民记在心中……”

大唐秘色瓷产自越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盛赞秘色瓷的传世名句。然而,千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出产于越地的瓷器,只能充满想象而无缘见其尊容。直到法门寺地宫被打开,出土碗、盘、碟等14件精美瓷器,才揭开了秘色瓷的千古之谜。除“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其他13件记载在随同出土的《衣物帐》碑上:“瓷秘色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碟子共六枚”。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和“五瓣葵口大内凹底秘色瓷盘”,是法门寺秘色瓷中两件最经典的珍品。胎体致密、施釉均匀、造型端庄、器形典雅;釉质明亮润澈、晶莹剔透、似玉类冰。在灯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种“无中生有、似盛有水”的效果,恰如五代诗人徐夤笔下的“巧剜明月染春水”。

法门寺博物馆陈列研究科科长张晓娟介绍说:秘色瓷,是古代越州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秘色瓷的“秘”,既指陶瓷釉彩是以独特的青绿色为主色调的稀见之色,又包含制作工艺秘而不宣,须用保密配方烧制出与众不同的釉色,还特指这种瓷器只专供皇室享用,其他人员一律不能使用。秘色瓷主要流行于唐朝晚期至五代吴越国时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烧制产地早期在慈溪上林湖一带,后扩展到上虞曹娥江流域,均为当时越州管辖区域。

秘色瓷代表了越州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而法门寺秘色瓷到浙江展览相当于跨越千年后“回乡省亲”。

香料中或有越州的越椒

香事是唐代宫廷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法门寺地宫出土了20余件大唐贵胄供奉的香具及香料,其中的“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可随重力作用保持平衡,无论球体如何转动,香灰火星绝不外溢,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唐代存世香囊中制作最精美、体量最大的一枚。“鎏金银龟盒”寓意吉祥长寿,形象逼真,工艺精湛,出土时龟盒腹内还残留香灰,背盖内有熏香残留的烟炱痕迹。

尽管史料记载唐朝香料多由域外进贡,但本土供应也有不少,如麝香、沉香、乳香、甲香等品种,均由当时的岭南(包括今广东、广西等地)和交趾(今越南北部)上贡。唐朝文献和诗歌中也有部分提及越州香料,如《新修本草》等医书提及越州产越椒,是一种带有辛香气的植物,可用于调味或药用。杜甫的《遣兴》中有“越椒吴盐岂不美”之句,说明越州虽不是唐朝香料的主产区,但因特产越椒和香草,加上便利的贸易条件,或许在香料经济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据悉,“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将于10月10日结束,感兴趣的市民朋友不妨去杭城参观一下。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裘子迈 通讯员 顾鹏程 文/摄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