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印发《浙江省演艺经济促消费若干举措》,全文如下:
为深入贯彻《浙江省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浙政办发〔2025〕10号)精神,充分发挥演艺经济在繁荣文化市场、拓展服务消费新空间、促进消费提质增效方面的作用,在全省实施演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2025-2027年),打响“跟着演艺游浙江”品牌。现制定以下工作举措。
(一)推出大型精品演出。实施创作与引进双轮驱动,整合国内外一流演艺资源,策划高质量、高流量、高声量的精品演出,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大型演出项目,加快将演唱会、音乐节打造成为演艺经济的核心驱动力,到2027年全省累计举办大型演出活动600场。(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各市人民政府,各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市政府落实,不再列出,下同)
(二)创排舞台艺术精品。推进“浙里大戏”攀峰计划,积极探索发展“青春戏曲”,高质量复排传统大戏,加强越剧、婺剧、昆曲、绍剧、台州乱弹等剧种传承创新、内容创新、表演创新,鼓励话剧、歌剧、音乐剧、曲艺等艺术形式精品创作、融合创新,积极引进优质剧目作品,做精常态化演出品牌,到2027年培育舞台艺术重点作品30部,全力争取国家级奖项。(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我的大观园》
(三)打造旅游演艺精品。加快山水实景类、主题乐园类、剧场舞台类、行进沉浸类等旅游演艺迭代升级,进一步提升经典旅游演艺品牌影响力,加快发展旅游演艺精品项目,到2027年培育重点旅游演艺项目20个,争创若干全国头部旅游演艺项目。(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昆剧《盛世红妆》
(四)促进区域整体联动。支持杭州打响“演唱会首选地”品牌,推动宁波、温州等设区市打造长三角演艺重点城市,鼓励各地积极打造地方特色演艺。纵深推进“文艺赋美”全域化发展,让城市社区、商业街坊、公园景区、文博场馆、乡村戏台等成为城乡演艺新景观,到2027年打造200个以上精品点位。(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西子廊桥·“文艺赋美”盲盒音乐会
(五)加快场馆改造提升。按照优化布局、复合功能、量力而为理念,统筹全省综合性、专业性场馆建设,鼓励中小型演出场馆群建设,推动现有场馆专业性改造。合理规划大型演出场地布局,严控新建大型演出场馆,鼓励空置空档场馆市场化使用。持续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加快补齐大型演出场域交通、卫生、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短板。(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
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
(六)积极创新演艺空间。鼓励支持新型演艺产品发展,不断拓宽演艺边界和空间,推动演艺新空间主题建设特色化、市场运营规范化、服务保障体系化发展。到2027年,提升打造省级演艺新空间30个,培育具有较高艺术水准、深受群众喜爱、综合效益俱佳的优秀驻演剧目20部,加快培育一批管理规范、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的市场运营主体。(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七)迭代升级“浙里票务”平台。强化信息整合,实时公开省内演出、赛事、展览等活动资讯。优化公众服务,提供定制推送、精准查询、会员服务等功能。强化专项保障,为重点活动提供全流程、全要素支持。拓展平台功能,集成资讯发布、票务导引、项目宣发、数据分析于一体,打造省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体育局、省数据局)
(八)强化数字科技赋能。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发展模式,推动数字智能演艺变革,推动演艺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数字虚拟演艺、智慧演艺、智能机器人表演等新兴业态,创造演艺新场景、新体验。促进演艺与动漫、时尚等潮流场景融合,开拓多元创新路径。鼓励演艺设备自主研发与创新发展,支持打造全国演艺设备龙头企业,加快扶持一批演艺设备智能制造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经信厅)
(九)推动线上演艺发展。推动“线上+线下”演艺融合发展,做强音乐类、演艺类综艺品牌,探索开发“视听+人文”沉浸式演艺项目,提升品牌IP带动效应。实施“剧游浙江”行动计划、“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动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流量。强化网络视听与演艺深度融合发展,发展互联网演艺,推动演艺与网络直播、短视频的双向赋能。(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十)加快打造特色消费品牌。支持乌镇戏剧节国际化、品牌化发展,推动各类市场化戏剧节创新发展。深挖音乐资源,构建品牌演艺矩阵,积极培育一批具有浙江辨识度和市场影响力的知名音乐节,不断提升音乐主题景区品牌美誉度。(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乌镇戏剧节小镇对话
(十一)迭代演艺扩容消费场景。强化“演艺+”消费理念,深化文旅消费品牌打造,加强演出场馆周边商业配套建设,拓展“浙里演艺”与“味美浙江”“浙韵千宿”“浙派好礼”“文旅市集”联动消费场景,强化首发经济互动,创新推出“演艺+首店”“演艺+首展”“演艺+首映”等时尚消费场景,让观众能消费、愿消费、多消费、“追着演艺去消费”。(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商务厅)
(十二)促进演艺产业深度融合。强化“+演艺”IP赋能导向,支持各类业态引育固化演艺主题IP,做大个性化、社群化“朋友圈”,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街区+演艺”“饭店+演艺”“商场+演艺”融合发展,支持社会主体打造情景化、沉浸式项目,不断延伸演艺产业链。(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商务厅)
(十三)加快文旅演艺引流增效。深化“演艺+旅游”内涵,推动“观演+观景”一体发展,不断拓展“诗画浙江”的新流量、新客群。创新演艺“后一天经济”模式,联动周边景区推出“演艺直通车”,定制“演艺+微旅游”路线,推出“观演券=消费券”“观演券=购物券”等增值服务,吸引观众“多住一晚,多玩一日”。探索培育演艺旅游目的地,到2027年重点提升演艺类旅游景区、度假区20家,让优质演出成为文旅的“流量入口”。(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商务厅)
温州市泰顺县碇步桥
(十四)做活文艺院团。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一团一策”,探索适应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职称评审、薪酬激励等机制,完善财政保障、精品创作、品牌培育、内部分配机制,进一步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的生机活力。支持民营文艺院团健康发展,提升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能力。(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
全国民营剧团戏曲精粹专场
(十五)做强经纪企业。加快引进全国一流头部演艺企业落户浙江,推进演艺经济强链延链补链工作,加快培育上规纳统企业、龙头企业,年引进落户高品质演出项目100场。探索演出经纪机构分级分类标准化管理。(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十六)做优产业链条。聚焦完善演艺经济产业链,加快壮大链主企业,输出浙江演艺品牌和模式。支持演艺上下游企业做长产业链,促进演艺相关文化企业蓬勃发展。依托全国领先的演艺装备、舞台搭建、数字媒体、网络直播等领域优势,加快培育领军型、骨干型、新锐型企业集群。(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经信厅)
(十七)优化演出行政审批。严格落实巡演项目首演地内容审核负责制,探索跨部门并联审批,在审批时限、审批材料、审批流程等方面实行“一站式”突破,推动涉外、涉港澳台大型演出活动审批时长缩短至7个工作日。严格执行演出市场主体准入机制,构建演出经纪机构信用监管机制,对优质机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提高审批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可售(发)票数量。(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公安厅)
举办外国、香港、澳门、台湾的
文艺表演团体、个人参加的营业性演出审批
(十八)强化演艺增值服务。以“服务提质、生态协同”为理念,聚焦用户体验升级,制定营业性演出增值化服务规范,拓宽政府服务范围,实施“行李直达”等暖心配套服务,创新境外观众入浙观演便利化措施,构建全周期服务生态,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提高活动综合效益。(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边检总站)
(十九)加强演出安全管理。全面落实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监管一件事”机制,建立全流程、全闭环管理模式,完善应急预案,确保活动平稳有序。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严厉打击虚假宣传、网络造谣等行为。探索引入重大演出项目专家审核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劣迹艺人行为风险管控,建立协同处置机制。规范演出票务市场秩序,严格落实大型营业性演出实名购票、实名入场制度,打击倒卖炒作票证等违法活动。强化安全风险管控,优化演出现场的舞台搭建、特种设备、人员安检、交通引导、人流疏导等措施,确保社会面平稳有序。(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公安厅、省委网信办、省消防救援总队)
(二十)健全综合扶持保障。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重点抓好主创团队、文艺表演团体、演出经纪机构(人)等队伍建设。健全财政扶持机制,支持引进国内外顶流演出项目。着力降低演出企业综合运营成本,合理核定境外引进项目利润率等指标,科学配备专业安保人员,动态调整场馆及物业费用,降低城市临时性公共交通加密保障等成本性支出标准,增强演艺市场优质资源配置竞争力。(责任单位: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省公安厅)
本文件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2025年8月13日
(内容来源: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