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望烟楼图史丰富,四面开窗,登临其上可以尽览山川风物之美。它是宋朝卫尉少卿黄振所筑,也是黄家的藏书楼。
黄振家境殷实,自幼聪明过人,喜爱书籍。他经常派人四处寻访书籍,对于善本孤本,更是一掷千金,毫不吝啬。他苦心孤诣,终于如愿以偿地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书楼。黄振的书楼最是与众不同:不是藏书,而是借书;不是有偿借阅,而是免费开放;不但免费开放,而且对寒门学子招待饭食。
如此义举,消息不胫而走,三衢的刘仲章来了,钱塘的叶之奇和齐塘来了。他们以书会友,黄家台门从此笑声不绝。
有一年,他们齐齐约定,元宵佳节来诸暨一聚。黄振闻讯,喜不自胜,早早做了准备。将近中午,第一位到的是刘仲章,他却并没穿他平日常穿的长衫。原来,他在路上见一老者衣衫单薄,心中不忍,便将自己的外套救了急。黄振听了,不禁一阵唏嘘。
刘仲章前脚进门,叶之奇和齐塘随后就到。两人一进门就大声嚷嚷,肚子饿瘪了,快给弄点吃的。原来,两位一路遇到好几拨逃荒饥饿的人群,将盘缠一次次送人,最后连自己吃饭也成了问题。
摆好酒席,黄振默坐一旁,闷闷不乐。三人开玩笑说,黄兄如此愁眉不展,好像不大欢迎我们?黄振连忙起立,海涵海涵,千万不要误会。三位兄台不辞辛劳,风尘仆仆赶赴寒舍,已经给了我太大的面子,只是我对不起诸位呀。
大家如坠云里雾里,黄兄此话从何说起?要是没有黄兄当年的接济厚爱,何来我等今天?
黄振再次打躬作揖。俗话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想我黄振家有薄资,而四邻却有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者,害得诸位解衣散财,岂非黄某无能?黄振一出此话,三位才子竟然一时无以应对。
数天后,三位好友先后辞别,黄振依然郁郁寡欢。最终,黄振与夫人计议,即使自己倾家荡产,也要让乡亲们有口饭吃。
可是这里是山区,东一家西一户住得很散,如何才晓得谁家缺粮呢?总不能挨家挨户去问吧?想呀想的,有了,我家藏书楼地势高,每天烧饭的时候,只要有人到上面一看,烟囱不冒烟的人家肯定没米了,马上送去,不就行了?
从那以后,一天三次都有人去楼上观察。黄振自己有空就自己去,自己没空就叫别人去,天天如此,从不间断。只要有一个烟囱不冒烟,就立刻送去吃的。如果了解到哪家缺衣少被,黄振也派人一一送上,不准遗漏一家一户。于是数里方圆,再也没人受冻挨饿了。乡亲们对黄振夫妻感激不尽,称义庄为“仁寿庄”,称这间专门观察烟囱的小楼作“望烟楼”。
望烟楼凝聚着黄振望烟义举的仁义之心。它不仅是黄家扶贫济困的高尚家风的吐露,也是中华民族择善而为优秀传统的展现。北宋著名哲学家、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杨时与望烟楼的黄氏族人是好友,他登临望烟楼,感动于望烟义举,撰写了《望烟楼记》来赞扬和纪念。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