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杭州,浙江美术馆里墨香浮动。4、5、6号展厅里,跨越百余年时空的一场“双个展”,开启了书法艺术和人文精神的盛宴。一场是“百年定庵——纪念沈定庵诞辰100周年书法作品展”,一场是“神渊写时雨——沈定庵珍藏徐生翁书画作品展”,8月9日开展以来,吸引着无数人循着墨迹走进世纪书家的精神世界。
沈定庵和徐生翁都是绍兴人,两人是师生关系,沈定庵被誉为当代隶书创作领域中的天花板人物,书法成就斐然。徐生翁是近代著名书画篆刻家,比沈定庵年长半个世纪。两人在中国书坛均赫赫有名,这样一场“双个展”被许多观展者称为“书法朝圣”。
艺术盛宴:
师生作品跨越百年岁月
浙江美术馆副研究馆员、本次展览策展人蔡荣表示,这是一场很特殊的重量级双个展,在艺术个性、师生传承、历史厚度与社会价值四个维度上皆具独特性,不仅呈现了两位绍兴籍书画大家的艺术人生,更以深沉的文化厚度和情感张力,勾勒出近现代中国书法艺术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突破。
在4号与6号厅,“百年定庵——纪念沈定庵诞辰100周年书法作品展”展出沈定庵书法代表作及文献100件,气势恢宏,震撼人心。5号厅,“神渊写时雨——沈定庵珍藏徐生翁书画作品展”集中呈现徐生翁书画真迹与文献42件组,分书法和绘画两部分。“沈定庵珍藏徐生翁书画作品展”是第一次向公众推出。
两人的作品,在艺术个性上,双峰并峙,各开新境。徐生翁以“丑书”著称,笔意稚拙,天真烂漫,人称“孩儿体”,实则打破传统审美桎梏,在碑学传统中另辟蹊径,开创出极具现代精神的表现路径。其书看似不工,却蕴含深厚的生命力与精神纯度。沈定庵则以隶书名世,风格“伟而秀、雄而润”,体势雄强而不失温润,笔力遒劲而气韵流转,既承碑学之骨,又融文人之雅,形成独树一帜的“沈隶”风貌。
从北京专程赶来看展的卢鸿钢在一幅徐生翁的《红梅图》前驻足良久。画面中枯枝盘曲如铁线,几朵野花倔强绽放。转身再看沈定庵的巨幅碑拓,雄浑中自存秀润之气。两位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在此刻交融——皆是不拘成法、直抒胸臆的生命表达。
二人风格迥异,却共同拓展了书法艺术的边界。两场展览并列呈现,构建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徐生翁与沈定庵,一为开宗立派之师,一为承古开新之贤;一个以“孩儿体”打破传统窠臼,一个以“雄而润”重塑隶书气象。
从历史厚度看,作品时间跨度逾百年,两位艺术家虽已作古,但其笔墨均承载着时代的风云与个体的坚守。展览通过文献、手稿、碑拓与原作的并置,还原了他们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创作轨迹,展现了艺术在动荡与变迁中的独立品格与精神力量。
沈隶风骨:
独立品格与精神力量
“沈定庵先生,不仅是当代书坛的标杆性书家,更是浙江书法事业发展的筑基人、推动者之一。”浙江省文联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赵雁君表示,沈定庵的艺术成就与其深厚学养分不开。“沈隶”以碑学筑基,却能在刚健中融入流动气韵,在方正间藏纳圆融精神——这种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质,恰是中国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墨象呈现。“百年定庵”展出的100件书法作品与文献,勾勒出沈定庵先生雄浑而秀润的艺术世界。尤为珍贵的是,许多作品源自公共碑刻,早已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
展馆深处,一件高达6.5米的巨幅碑拓赫然矗立——这是1959年沈老为绍兴府山公园人民英雄纪念碑题写的《解放浙江烈士纪念碑碑文》。墨迹如刀刻斧凿,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浩然之气。长2.8米、宽0.85米的“明王阳明先生之墓”碑拓横亘展厅,隶书线条遒劲如松柏,婉转似流水,创作于1987年。多幅高三米有余的对联拓片,笔力千钧。这些作品原本立于街头巷陌、山野碑林,服务于公众,承载集体记忆。如今在展厅中重现,既让人倍感熟悉,又令人肃然起敬——艺术从未远离生活,而是在岁月中沉淀为精神坐标。
师恩如渊:
最深沉的精神朝圣
5号展厅里,“神渊写时雨”展览揭开了沈定庵艺术生命中的另一重维度——作为徐生翁艺术的守护者与传薪人,展览呈现的徐生翁书画作品与文献,每一幅背后都深藏着沈定庵对恩师的赤子之心。徐生翁生前极为低调,存世作品稀少。正是沈定庵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收藏、研究、推广,才让老师的艺术光芒终被世人所见。此次展出的徐生翁作品,大多由沈定庵亲自寻访购藏,饱含深情与敬意。这场展览,不仅是艺术的对话,更是中国传统尊师重道精神在艺术领域的生动写照。
两位艺术家年龄相差半个世纪,却因艺术结下深厚情谊。两人关系可追溯至沈定庵6岁时,在父亲指导下练习书法的小小孩童,却得到了书法大家徐生翁对其作品的充分肯定。后经25年交往,青年时期的沈定庵正式拜入徐生翁门下,成为其唯一入室弟子。徐生翁指导沈定庵学习汉魏碑帖,并强调“师古能化”的治学理念。沈定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尤其在隶书领域成就显著。沈定庵著有《20世纪书法经典·徐生翁》等书籍,系统整理了徐生翁艺术成就,进一步巩固了师承关系在学术领域的地位。
知名篆刻家石开曾说:“徐生翁的被认可,几乎是一段传奇。这老者够执着,也够自信。他的学生也够肝胆,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他的作品够独特又够深刻。”师生二人虽艺术风格迥异——徐生翁天真烂漫如野鹤闲云,沈定庵雄秀并济似松立岩崖,却在精神深处同频共振。“我非常敬重两位先生,沈老一生践行的‘师其心、不师其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艺术需要沉下心走自己的路,并无捷径。”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家妙说,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学艺术短平快娱乐化,更需要弘扬两位先生的精神。
“沈定庵原本只有不多的几件徐生翁作品,徐生翁去世后,沈定庵为了研究、传承老师的书画艺术,一张一张搜集、购买,并加以悉心珍藏,才有了今天这样规模的‘神渊写时雨——沈定庵珍藏徐生翁书画作品展’。”蔡荣敬佩地告诉记者,这份用心,不是简单的艺术积累,而是一个学生对恩师最深沉的精神朝圣,也是对老师精神世界的认同,并由衷地薪火相传。
世纪回响:
赤诚书道的当代启示
展览已吸引近万名观众慕名而来。浙江美术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都会听到绍兴口音的观众来看展,也有从全国各地特地赶来的。”在小红书、朋友圈等平台,“书法朝圣”“震撼”“意境引人入胜”成为高频词。
一位从上海专程赶来的书法研究生在展厅留言簿上写道:“我第一次感受到书法可以如此撼动灵魂。沈老的字有金石之坚,又有云水之柔,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沈定庵的艺术人生给予当代多重启示:在师生关系日益工具化的今天,沈定庵对徐生翁的赤诚守护,彰显了尊师重道的精神高度;沈徐二人皆扎根传统却勇于创新,证明真正的创新必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从题写解放浙江烈士纪念碑碑文到王阳明墓碑,沈定庵将书法艺术镌刻在民族精神地标上,展现了艺术家的社会担当。
沈定庵曾言:“写字即写心,书法之道,贵在真诚。”这句话恰似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这位世纪书家的大门——无论是雄秀并济的笔墨,还是守护师道的赤诚,皆源于一颗真挚纯粹的艺术初心。他对艺术传统的守护与创新,对师道尊严的赤诚坚守,在中华文化长河中筑起一座无形却永恒的精神纪念碑。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殷俊 文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