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天台县文联的排练室内,常有阵阵悠扬歌声传出。天台女子合唱团正在此紧锣密鼓地筹备成立20周年专场音乐会。
钢琴伴奏下,40多名成员唱起《祖国,慈祥的母亲》《是妈妈,是女儿》等拿手曲目。她们站在几排木头阶梯上放声歌唱,空调因为年久制冷效果不佳,不少人的额头和鼻尖都沁出细密的汗珠。
相比20年前,这样的硬件配置已经是“鸟枪换炮”。“最早没有排练场地,我们几十个人就挤在一个乒乓球俱乐部里,连把椅子都没有。”团长丁赤娣说,合唱团是由天台县各行各业音乐爱好者自愿组成,包括教育工作者、车间工人、外来务工人员等,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排练、演出,一直坚持到现在。
对群众合唱团来说,能一直坚持下来实属不易,因为他们碰到的难处往往繁杂而具体。除了硬件设施,更大的困难还在于“人”。成年人的生活有很多不确定性,工作调动、升学、搬迁、结婚生子等,都会影响人的精力和时间分配。
排练也没有想象中轻松。越来越多的群众合唱团引入必要的考勤、作业、末位淘汰等考评机制。在一些团里,为了保证演出效果,指挥也变得严苛,即便是一些资历较深的团员,也会被单独请出来,一遍遍纠正发音。有人因无法达到规定的出勤率,或承受不了高强度集训,选择默默退出。
但奇妙的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坚持下来。一些经常抱怨上班时束缚很多的年轻人,到了合唱团,却心甘情愿地接受和遵守这些规则。
“热爱”是他们给出的最直接的理由。无论哪种类型、哪种规模的合唱团,无论能否参加演出或是比赛,一群喜爱唱歌的人聚在一起,就能为平凡的生活创造欢乐瞬间。
台州市文化馆阳光合唱团95后成员杜嘉静说,她在这里获得了其他地方无法得到的情感体验。“在团里,大家一起做同一件事情,互相帮助、互相信任,这些体验都很宝贵。”她担任女高声部长,经常给团员点评录音作业到凌晨,逐条听录音并给出正确示范,“总觉得有一份责任感”。
或许,这也正是合唱团区别于一般兴趣社团的地方。整齐和谐是节目呈现的基本要求,因此排练起来并不容易,但为了一次演出、一场比赛,或仅仅是唱好一首歌,大家为了同一个目标一致努力,就能产生成就感。即便是“业余爱好”,团员们的态度都惊人地认真,仿佛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之外,找到了一条专属的精神通道。
在宁波市鄞州区星光合唱团,陈冬梅一唱就是十余年:“工作以后你会发现身上有很多标签——单位的员工、谁的老婆、谁的妈妈,时间长了可能会迷失自己。我是谁?我热爱什么?合唱团就是一个能找寻自己、放下疲惫的场所。”
走访中,我们听到太多这样的故事:有位退休的车床工,平日默不作声,到了团里却是“扛把子”男高音;一位“候鸟”团员,刚加入时才18岁,考上大学后依然每年暑假都回来“充电”……音乐带来的慰藉和彼此陪伴的力量长久地留在他们心间。
现在,丁赤娣总会想起天台女子合唱团的首次演出,那是20年前的一场全县歌咏晚会,其中有首歌叫《二十年后再相会》。每个人穿着仙气飘飘的白色长裙,哪怕只简单分了两个声部也唱得忘情投入。“你看,就是这样的‘高光时刻’,让人想一直唱下去。20年后的今天,我们还有几位老同志在这里,是不是很棒?”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