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府山豁然堂与徐渭名联

2025-08-12 16:19

来源:

以前,绍兴古城府山一直是郡治府治所在,山上曾经亭台楼阁林立,鼎盛时多达七十二处。近日阅读明代文学家王思任《先后游吾越诸胜记》一文,其中写到:“登府山,谒城隍竣,酌于豁然堂上,读文长扁联,真湖山图画也。”由此得知,府山上曾经有一座豁然堂,而且与绍兴府城隍庙和大才子徐渭有关系,一下子激起笔者的兴趣,决定遍查文献,一探究竟。

我们先来看豁然堂。《康熙绍兴府志卷之三十六》载:“府城隍庙……右又有会善堂,今易名豁然堂。坐揽诸胜,为卧龙山奇绝处。”卧龙山即府山。豁然堂曾名会善堂,具体建造年代不详,但不会早于唐代,因府山城隍庙是为了纪念唐代越州总管庞玉而建。那么,会善堂何时改名豁然堂的,为什么要改名,又由谁改名的呢?这倒是有明确记载,因明代大才子徐渭有《豁然堂记》一文。

“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可见,这处厅堂正处在湖山环绕会合的地方,为卧龙山奇绝之处。此地山清水秀,“缭青萦白,髻峙带澄”。登堂可俯瞰城墙,远眺村落,近处林田交错、禽鸟栖居,远处稻黍菱蒲丰茂,“耕渔犁楫之具”散布水岸。忽而云飘如烟,忽而月白似雪,从早到晚的变化非常迅疾。百里内的“巨丽纤华”景象,尽收眼底。游舫往来时,歌笑互答,宛若王十朋笔下的“莲女渔郎”之境。登堂四望,让人烦恼忧虑顿消。在绍兴做官的人,也常常在这里宴请过往宾客。

可是,这么一个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厅堂,建筑布局却存在缺陷,它的三面都被墙壁遮蔽,只有西面开小窗,也仅能容下两人。客主皆东向而坐,背对湖山景致,起身观景时视野受阻,“坐斥旷明,自取晦塞”。因而,这种状况很让徐渭不满意,于是他做起建筑改造家,把这座堂的西面和南面都开了窗,只留下东边一堵墙,让客人坐东朝西,靠着几案就能面对湖山,以使湖山胜景“终席不去”。这样就变晦暗闭塞为明亮开阔,让人不由得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于是,徐渭将重建后的厅堂命名为“豁然堂”,既形容空间由“晦塞”转为“旷明”,更引申至人心的去私才能为公的道理,勉励登堂者超越狭隘,以澄明之心关照万物。

徐渭对改造成功后的豁然堂很满意,也很喜欢,他经常来此赏景、避暑、写诗。如《避暑豁然堂大雨》:“眷言高山颠,有堂敞西翠。松篁作籁竽,萧飒爽神智。”《新秋避暑豁然堂》:“一水飞光带城郭,千峰流翠上衣裳。”

我们对王思任“酌于豁然堂上”的豁然堂已经有所了解,那他写到的“读文长扁联,真湖山图画也”又有哪些故事呢?

杭州西湖“江湖汇观亭”前挂有一副徐渭题辞的楹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此联对仗工整,通过数字对比和时空交错的手法,既描绘了自然壮阔之景,又暗含对民生繁荣的赞颂。由于该联十分应景西湖的“吴山天风”,很多人以为徐渭就是写给杭州的。是这么回事吗?根本不是!因为《徐渭集》明明记载的是《龙山隍祠》榜联,全联如下:“王公险设,磨砺盟存,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牛斗星分,蓬莱景胜,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龙山隍祠即府山城隍庙,此联展现的恢弘山水意境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可与徐渭《豁然堂记》相互印证。另,王思任当年就是在府山豁然堂上读到的这副楹联,并与看到的实景比对,也可证明徐渭写的是绍兴景观。此外,有人因这副楹联有“蓬莱景胜”四字,以为徐渭是题写府山蓬莱阁的,亦不确。

证据确凿,真相大白,这副楹联就是徐渭题写于府山城隍庙、豁然堂的。说白了,就是徐渭为绍兴稽山鉴水大美风光量身打造的“绝对”。因此,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光明正大地予以宣传推广。比如,有关部门可以在府山城隍庙遗址处张挂此联,以强化认同;也可以在介绍绍兴文旅时多加引用,以加强宣传。这么一说,聪明的你是否也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了呢?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