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有台地、火山、丹霞地貌,还有凝灰砾岩构成的假喀斯特地貌,如越城区的香炉峰及其上面的飞来石、风动石、百丈陡壁、天桥等。这些“天工”,是大自然给人类的恩赐。然而,越山之宝,又何止这些呢?除了独特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皋埠街道一荷塘里的灰鹭享受着越地自然生态的美好。车飞霞 摄
越地古树名木之多傲视全省
绍兴的古树名木真多。
2012年,绍兴市普查发现全市有100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以及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景观与科学价值和重要纪念意义的名木,总计84855株,占了浙江省总量的38.9%,占比居全省省辖市的首位。
千年银杏树已成坡塘云松村的文化IP。
这些大树名木中,最多的是香榧,呈群状分布,有72655株,占了78.53%;其次是香樟,呈散状分布,有2783株,占了3.85%。
有没有文化,首先看有没有绿化;有没有历史,首先看有没有古树;有没有名人,首先看有没有名木。绍兴绿化好,所以文化浓;绍兴古树繁,所以历史久;绍兴名木多,所以名人众。
多样化的气候孕育多样化的动植物资源
绍兴多样的自然环境与温湿的气候,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繁多、珍贵的植物与动物。
植物,除了有国家一级保护的红豆杉,还有国家二级保护的小勾儿茶、香榧树、七子花等。
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梅花鹿、云豹、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二级保护的有藏酋猴、鬣羚、青鼬、松雀鹰、蛇雕等。
越地之人将鸟作为文化图腾
爱屋及乌。绍兴人爱山水,自然也就爱草木、爱鸟兽。
先人们对鸟的喜爱,甚至达到了崇拜、迷信、图腾的程度。
鸟,是人类最初生、最普遍、最重要的图腾之一。中华民族形成时期的重要图腾,便是鸟。
《尚书》《周礼》等先秦文献和儒家经典中,多有越人以鸟为图腾的记载。《史记》《水经注》《吴越春秋》《论衡》等里边,有关“鸟田”的大量记载,既说明了鸟在越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与神奇作用,又说明了越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或许是鸟对崇拜它的越人的一种知恩图报吧。
越人以鸟为图腾,除了文献有大量记载,考古也有经常发现。河姆渡遗址与良渚文化遗址中,均出土了鸟形雕饰物等遗存。
越国时期的遗址中,出土了青铜大尾鸠、原始青瓷大尾鸠等铸塑物。
越人的鸟图腾之风,直至在越地出土的汉晋文物中,也有反映,如鸟形青瓷杯、飞鸟青瓷谷仓罐等。
越地“鸟书”见证中国文字从工具变艺术
越人以鸟为图腾,文字有确凿证明。
越地青铜器上发现的一种叫“鸟书”的特别文字,被认为是春秋战国时越人使用的文字。“鸟书”以篆书为基础,其笔画形如鸟的爪迹,风格独特,充分展示了越人的图腾崇拜、爱美之心与创造精神。
目前已出土发现的“鸟书”器物共131件,其中越国60件,占了53%。特别是越国兵器上的铭文,全是“鸟书”;而礼器上的“鸟书”铭文,更是仅见于越国。
所以,越国是“鸟书”最为发达与流行的地区,充分表明了越人对以鸟为名的这种文字的情有独钟,称得上是爱屋及乌。
郭沫若先生认为,中国的文字以艺术品为习尚,始于“鸟书”。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字从单纯的记事工具变为多彩的书写艺术,是由越人首创的,是从越地开始的。因而我们也可以说,越地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故乡。
越鸟留恋故乡之情演绎出成语“越鸟南栖”
越鸟南栖这个成语,出自南朝梁萧统编的《古诗十九首》:“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越地飞去的鸟,巢总是筑在南边的树枝上。这或许是越鸟留恋、难忘故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们对它们的友好态度吧。
木柴的使用影响了越窑青瓷的盛衰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越窑青瓷当年的主要燃料,是柴、更是树。千余年的烧制历史,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燃料使用量不断加大的过程。
隋、唐、五代十国、北宋时,越地饮茶之风大盛,茶叶需求大旺,致使大量山地辟为茶园。北宋末,越地等江南地区人口大增,不少山地辟为耕地、农田。发达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生产工具,为这种辟山为地行为的推行与后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样的结果,是历经了北宋神宗至南宋高宗五代的文人庄季裕,在他的《鸡肋编》中记录的会稽已“有山无木”。
燃料的短缺,使越窑青瓷的衰落成为必然,给了越窑青瓷釜底抽薪的致命一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已无青山在,当然没柴烧。这“柴”,既是自然之柴、物质之柴,更是文化之柴、精神之柴。
历史上这种竭泽而渔、只顾眼前的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
(节选自《绍兴有意思》)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冯建荣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