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读越有味

2025-08-11 09:24

来源:

万古江河 昼夜不止

王燕燕

8月4日,听闻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去世的消息,内心怅然。三年前,因朋友推荐,我阅读了他的《万古江河》。合上书页,望着窗外的万家灯火,感觉自己从五千年历史中浮现了出来,暂停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一时间。历史苍茫,烟火寻常,是一种充实的满足和幸福。一本好书带给人的震撼,是如此巨大。

许倬云先生以上古史研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及独树一帜的“大历史”写作闻名于世,他的书读来总是让人耳目一新。在《万古江河》里,他避开传统纪年,以文化变迁为依据进行断代,将中国历史分为远古的中国、中原的中国、中国的中国、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世界的中国六个阶段,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不断扩张融合的过程。

同时,他的历史著作具有全球视野和深刻的文化洞察力,他能跳出中国,视接千载,目通万里。有意思的是,在写作中,他尤其关注中国与当时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之间的比较,如,同为世界古文明的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古代文化的发展比较、秦汉与几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的比较、唐朝与伊斯兰帝国的比较、清朝政治经济文化与当时欧洲情况的比较,以及中国维新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这种比较的全球视野,是始终将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明坐标系中,既凸显中国文化的独特性,也强调其与其他文明的互动与共性。对读者而言,不仅拓展了视角和见识,更是锤炼了思维。

更为难得的是,《万古江河》这本书不像很多史书聚焦于帝王将相,它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农业商贸、医药技术等等都有触及。许倬云先生尤其着眼于普通民众的生活起居、思想信仰,甚至将民俗生活、衣食住行等古人的生活细节也纳入其中,非常生动鲜活,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至于为什么要写古人的生活细节,许倬云认为,“一些小零碎的事情,跟日常生活、衣食住行、风俗信仰都有点关系,但史书里却不交代。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东西,也有人写,但都是笔记。这里一段,那里一段,通常不被人注意……既然老百姓要问老百姓生活上的问题,作者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就应该有所交代。”何为大历史?这就是了,大历史不应当只局限于政治史,还应涵盖地理学、社会学、生活史、审美史等等。这正如许先生在《万古江河》的结尾所写的:“百川朝宗,天下众流都在五洋七海中泯合,无所区别!万古江河,昼夜不止。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在《万古江河》里,也承载许倬云先生浓浓的乡愁。他曾说,“我这种思乡的情绪不是那种滥情式的思乡,我更希望的是中国人在面对正在转变的重大关口时,了解其位置,不能闭关自守,应该放开心胸,承认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不要总是关着门。”他的“大历史”写作,是试图打开国人视野,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以谋求国家更长远的发展。

近几年,我阅读了不少史学著作,其中有不少书晦涩难懂。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在学术深度和大众可读性之间取得了一个微妙的平衡。它突破的是传统史作以王侯将相为历史叙述中心的窠臼,让读者触摸到了由普通人的生活、群体的互动共同塑造的鲜活脉络。更为重要的是,这本书的问世,将影响后世史书的书写方式,引起对“社会史”“生活史”的重视,从而推动史学写作的“大众化”与“人性化”。一定程度上,《万古江河》也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甚至可以说是重构属于自己的历史系统。它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我所了解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让我有更宏大的历史观:泱泱华夏文明,汇入的是世界文明的洪流。那么,我们个体又可以做些什么?这永远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作者系越城区沥海中学教师

魏晋风度  文学重构

叶林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始终占据着一个特殊的位置。这是一个政治动荡却思想解放的时代,一个礼崩乐坏却精神飞扬的年代。当我们翻开王征宇的《王谢》,扑面而来的不仅是东晋时期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故事,更是一种对魏晋风度的现代诠释与精神重构。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结构,将那个“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时代重新拉回读者视野,让千年前的士族精神在当代文学中焕发新生。

《王谢》最引人注目的亮点在于它对魏晋士族精神的文学化呈现。王导、谢安、王羲之、谢道韫这些历史人物在小说中不再是史书上的冰冷名字,而是血肉丰满、情感丰富的个体。作者王征宇巧妙地运用《世说新语》中的轶闻隽语,将其融入人物的生命轨迹中,使历史人物获得了现代文学意义上的立体性。谢安在小说中不仅是指挥淝水之战的军事天才,更是一位关爱晚辈的教育家和慈爱的叔父;王羲之不仅是书法大家,也是一个仕途不顺却坚守自我的文人。这种多维度的刻画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中人物脸谱化的局限,让读者得以窥见魏晋士人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小说对魏晋风度的诠释尤其体现在对“人的自觉”的描写上。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的发现”时代,士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王谢》通过大量生活场景的描绘,如谢道韫的及笄礼、士族间的宴会、踏青雅集等,生动展现了这种精神觉醒。在这些场景中,士人们饮酒赋诗、清谈玄理,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束缚的精神自由。小说中王羲之誓墓辞官的情节尤为动人,他宁愿归隐山野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种对精神独立的坚守正是魏晋风度的精髓所在。作者通过这些细节告诉我们:魏晋风度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风雅,更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

《王谢》在叙事结构上的精心设计同样值得称道。小说采用明清章回体形式,每章标题简洁明了,既符合历史小说的传统韵味,又便于现代读者把握叙事脉络。从咸和二年(327)春到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冬,时间跨度近74年,几乎涵盖了东晋由建立到灭亡的全过程。这种宏大的时间框架使小说能够完整呈现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变迁,以及东晋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图景。作者在叙事节奏上张弛有度,既有“会稽失守,道韫亮剑”这样的壮阔篇章,也有“拾书归还,王谢初见”这样温馨细腻的日常描写。章节命名整饬精炼,如“小草远志”“桃叶之渡”等,既富有诗意又暗含深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匠心独运的叙事艺术。

小说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的平衡处理堪称典范。王征宇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大部分情节以《晋书》和《世说新语》为依据,确保了历史框架的可靠性。同时,作者又通过合理的艺术想象填补了史料空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幼年谢安拾得王羲之书帖而结缘的细节,虽无确切史料记载,却符合两人性格与关系的逻辑发展;褚太后“赏梅雅集”的虚构情节则巧妙地将政治斗争与文化活动结合,既推动了剧情发展又增添了戏剧性。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王谢》既具有历史小说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作品的想象力与感染力。

在当代文学创作普遍追求新奇刺激的背景下,《王谢》回归历史题材的严肃写作显得尤为可贵。作者王征宇以扎实的史料功底、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娴熟的叙事技巧,成功地将历史真实转化为文学真实,让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小说结尾处东晋消亡、刘宋崛起的历史转折,不仅是一个王朝的更替,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那些灵魂,早已化作清风、雨露,永恒地存在着,在交替的时空里,凝练出一股沧桑之美”。这种对历史延续性的思考,使《王谢》获得了某种形而上的哲学深度。

我们不禁要问:《王谢》这样的历史小说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东晋时期王、谢两大家族的兴衰故事,更让我们思考了在动荡时代如何保持精神独立这一永恒命题;它不仅再现了魏晋风度的潇洒飘逸,更揭示了这种风度背后的精神坚守;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审视自我、思考人生的镜子。

作者系绍兴读者

作者: 编辑:黄晨珂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