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酵素减肥三年反增10斤?真正有效的减重策略来了→

2025-08-10 11:12

来源:

酵素减肥为何越减越肥?“减肥焦虑”催生了不少减重误区。许多人“管不住嘴、迈不开腿”,转而一味追求“躺瘦”“懒人瘦身”等捷径,于是,宣称能轻松瘦的酵素产品,便成了这部分人群眼中的“优选方案”。

前段时间,唐师傅来到浙江杭州市临平区星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平一院星桥分院)体重管理门诊就诊,揭开了“越减越肥”的真相——身高165cm的他,体重达82.5kg,腰围突破90cm(中国男性腹型肥胖临界值),BMI为30.3kg/㎡(BMI≥28kg/㎡属于肥胖);体脂率偏高(正常成年人体脂率为男性15%—18%、女性25%—28%),空腹血糖高达11.5mmol/L(正常值应低于6.1mmol/L),且伴有睡眠呼吸障碍、膝关节痛风等健康问题。令其不解的是,食用酵素三年,体重非但未减,反而增了10斤?

酵素并不是神奇的减肥药。脂肪分解需要脂肪酶参与,而口服酵素大多在胃酸中就会迅速变性失活(即便少量酶存活,也会被胰蛋白酶分解为氨基酸吸收),无法直接帮助分解脂肪。遵循科学吃动平衡才是真正有效的减重策略。

能量摄入过多、运动量不足,就容易导致体重异常,体重异常也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重要诱因。唐师傅在星桥中心经三维测量、人体成分分析、中医体质辨识和相关检验检查,发现多项指标异常。

星桥分院医师任艳萍介绍,中医理论指出肥胖多因脾虚湿盛、肝郁气滞等体质失衡而引起。体重异常是慢性病的催化剂,其带来的健康风险远超我们想象。在为唐师傅综合评估后,医院为其制定了个性化干预方案——吃动重构,配合中药调理。四周后,唐师傅几项硬指标皆有所好转,体重减轻2.5kg,空腹血糖保持在6.5mmol/L,膝关节痛风零发作。

风险一:心脑血管的“隐形炸弹”

体重异常是导致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血脂高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脑梗或心梗。

风险二:鼾声如雷埋“健康祸患”

这不仅影响睡眠质量,严重者甚至患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触发心脏骤停风险。

风险三:过量脂肪成“代谢毒瘤”

过多的脂肪会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长期可能导致胰岛细胞衰竭,发展为糖尿病。

风险四:骨骼关节受“重力负荷”

肥胖使骨骼和关节承受额外的负担,更易患上关节类疾病。

风险五:心理健康需“合理减重”

体重超标者更易引发心理疾病,出现情绪和焦虑障碍等。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肥胖报告》强调,肥胖本质是慢性代谢性疾病。减重与改善机能指标、缓解肥胖相关合并症、减少内脏脂肪休戚相关,而并非只是体重数字的变化。

BMI是衡量整体肥胖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式为:体重(kg)÷身高²(m²)。BMI在18.5—24kg/㎡,属于标准,但也可能存在“隐形肥胖”:肌肉量少、体脂率高,尤其是内脏脂肪严重超标;BMI在24—28kg/㎡,属于超重;而BMI超过28kg/㎡,就达到肥胖的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当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时,即可诊断为腹型肥胖。因此,除了关注BMI,还应结合体脂率、腰围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制定科学减重方案,拥抱健康生活方式。

转变理念:从“治病”向“防病”升级

倡导居民提升健康意识,养成科学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健康生活习惯。日常使用“一秤一尺一记录”(即定期测量体重、腰围,并做好记录);参与社区医院开展的科普宣讲、体检报告解读等获取健康科普,与家庭医生联动,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实现早期干预。

筑牢防线:促中医与西医协同

通过现代医学手段筛查,如空腹血糖、尿酸等值,帮助解析身体状况。发挥中医药在调畅情志、疏肝解郁、安神助眠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经中医体质辨识,同时通过中医药汤饮、穴位埋线等科学应用和相关适宜技术进行固本增效,帮助恢复身体代谢平衡状态。

终身管理:让摄入和消耗平衡

长期坚持均衡饮食,控制总能量的摄入。少吃油炸、甜点和肥肉等高能量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餐盘分割法:50%深色蔬菜(西兰花、菠菜)、25%优质蛋白(鸡胸肉、豆腐)、25%复合碳水(糙米、红薯)。

在运动方面,除了日常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外,还可学练八段锦等传统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比如通勤快走(每天30分钟)、爬楼梯、做伸展操等。当然要注意运动安全,科学评估、量力而行。有基础疾病者应在专业指导下锻炼。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只有科学减重“飞入寻常百姓家”,“未病先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形成高效的、可持续的慢性病防控路径。

均衡饮食

日常生活中,早餐必不可少,三餐规律进食、细嚼慢咽。食物烹调健康化:控制好油、盐、添加糖的摄入量,多采用蒸、煮、炖等烹饪方式。

避免久坐

避免久坐不动,有意识地提醒自己适时起身活动,可通过半蹲运动、肩颈操等方式,增加自己的活动量。

水分平衡

代谢的过程中需要水分参与,故而我们需要充分补水。日常可多喝水或绿茶,避免用浓茶代替饮水,每日饮水1.5—2升,保持身体代谢活力。

科学运动

长期坚持科学锻炼有助于体重管理,需要注意的是特殊人群应在专业指导下锻炼。常见的运动如下:

有氧运动(燃脂主力):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力量训练(增肌塑形,提高代谢):深蹲、平板支撑、俯卧撑、弓步等或使用弹力带、哑铃等器械训练。

传统健身:八段锦、太极拳等。

优质睡眠

不同人群需要保持适宜的睡眠时长,充足、规律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健康。建议每天23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睡眠时间。

科学减重需遵循能量负平衡法则(摄入<消耗),即吃动平衡。养成可持续的、系统性的健康生活好习惯,才能远离慢性病的“叩门”。减重的本质是重塑健康生活方式的过程,欲速则不达。将健康生活方式变成我们的日常实践,才能构筑起家庭健康的“守护墙”。

(内容来源:杭州市临平区卫生健康局、杭州市临平区星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作者: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