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孟侵华日军飞机堡群。 于福庆 摄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这片土地上,历史的脉络深深嵌入山河。
往昔,侵略者的暴行与东北抗日联军的热血抗争,在这里交织成厚重的篇章;今朝,革命精神化作奋进力量,让苦难记忆与振兴希望交融。
不忘历史,方能奔赴未来,让英雄的精神在黑土地上永续传承。
罪证昭昭:日军侵华的沉痛记忆
站在孙吴县北孙吴村的二层建筑前,暗红色的大门让人身心压抑。走进大门,斑驳的马赛克瓷砖上仍然能展现出昔日豪华。这里就是“孙吴侵华日军军人会馆”遗址——一座被文明金等20名妇女的泪水浸泡过的罪恶地标。
“孙吴侵华日军军人会馆”当年又称“将校俱乐部”,由侵华日军始建于1939年,次年投入使用。内部曾设有舞厅、影院、酒吧、浴池,是专为少校级以上军官提供服务的高级慰安所。1945年日军溃退时,将该建筑屋顶及门窗等部分烧毁,但主体框架保存完好。
当年,18岁的韩国少女文明金被骗至此,在这里度过了上千个屈辱日夜。作为幸存者,1998年,她故地重游亲自指认,刚走上楼梯便已泣不成声。那些年,她一边经受着身体伤痛的折磨,一边又遭受着屈辱的心灵磨难。
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第一人、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曾指出:“孙吴的军人会馆是目前已知亚洲建筑面积最大、服务级别最高、综合功能最全、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日本关东军高级慰安所。”
回溯1932年深秋,关东军的铁蹄踏碎了孙吴的宁静。这片位于小兴安岭东北坡的土地,因地处中苏边境、扼守战略要冲,被日军视为“北部正面的指挥中心”。此后十余年间,这里沦为日军侵华的重要军事基地,驻军最多时达8万人,先后役使中国劳工约6万人,“小小的哈尔滨,大大的孙吴”道尽了这座城市被军事殖民的深重苦难。
向东北方向驱车约40公里,胜山要塞残破的军事工程在夏日的光影中面目狰狞。这座要塞又称霍尔莫津要塞,是侵华日军“第五国境守备队”1934年开始构筑的军事堡垒,由胜武屯村上大队本部、胜山主阵地、相模山阵地构成,地下指挥中心、仓库、兵舍等工事至今结构完整。
走进胜山要塞博物馆,60余张二战时期的图片、55件文物静静陈列,无声诉说着那段屈辱历史,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深切感受到日军的侵略罪行。
去年9月,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始后,大冰沟侵华日军瞭望哨重见天日。这座6.7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建筑,5个瞭望口死死盯着260米外的186县道。1934年建成时,它是日军监视运输线的“眼睛”,如今内部生长苔藓的墙面上,仍然能看到当年日军留下的印记。一处处新发现的遗址,为日军侵华的罪恶版图又添铁证。
朝阳山东北抗联第三路军密营遗址—大横山遗址区(朝阳山抗联红色景区发展服务中心提供)。
烽火印记:军民抗敌的热血长歌
嫩江市郊的夏日午后,阳光洒满嫩江航站。停机坪上,现代化的飞机整齐排列。这片繁忙的航空区域,正是1939年嫩江一号飞机场旧址。
嫩江一号飞机场坐落在嫩江城东北方向10公里处,容量大、吞吐能力强,号称当时日军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军用机场。为消除日寇的空中威胁,抗联六军二师十二团与龙北地委决定,在适当时机打击捣毁嫩江境内的日军飞机场。1939年7月下旬,十二团在政治部主任王钧的率领下,70多人长途奔袭嫩江一号飞机场,炸毁飞机7架,击毙飞行员及守备日军30余人,缴获大量物资,十二团无一人伤亡。这场战斗对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沉重打击,使嫩江一号机场彻底瘫痪。
如今,一号机场的旧跑道已被茵茵绿草覆盖,难以辨识原貌,偶尔发现的几块混凝土残片,是当年机场工事留下的痕迹。与旧跑道相邻的新跑道上,飞机往来穿梭,现代航空事业的蓬勃景象,与战争遗迹的静默状态形成了鲜明呼应。
几公里外的旷野上,西孟侵华日军飞机堡群沉默伫立。9座半圆形钢筋混凝土建筑,像被岁月凝固的疤痕,半掩在油绿的耕地间。作为日军“东北军事要塞”体系的空中防御配套设施,它们曾是侵略者威慑抗日力量的“空中堡垒”,见证着日军妄图掌控制空权、巩固殖民统治的野心。
站在飞机堡旁,触摸着布满岁月痕迹的墙壁,仿佛能听见当年这片土地上的呜咽,与如今旷野的风声交织,诉说着侵略者暴行留下的伤痛。
熏风流动,五大连池朝阳山的绿意漫过起伏的山峦。这里曾是中共北满省委机关和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部驻地,是我党领导北满军民抗日的政治、军事中心。
1936年起,日本关东军增兵东北强化统治,抗联因严寒、饥饿等陷入极度困境。1939年1月,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在朝阳山建“密营”,5月30日,以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为基础的第三路军在此成立,随后第九、十军陆续抵达,朝阳山成为北满抗日指挥中心。
抗联以朝阳山为依托,在黑嫩平原开展游击战,指挥300余次战斗,攻克27处城镇、5处火车站、2处日军机场,炸毁12架飞机,歼敌众多,开创北满抗战新局面。
2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留存军政干校、枪械所等机构遗址,以及30多处重要遗址及数百处单兵掩体等遗迹。因其是抗联坚持时间最长、军政机构最完整、级别最高的根据地,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党性教育基地。
侵华日军东北要塞孙吴胜山要塞警备中队遗址(孙吴县文物保护中心提供)。
薪火相传:革命村落的红色年轮
盛夏时节,北安市革命屯的庄稼尽情铺展,燕子在湛蓝天幕下嬉戏。这片涌动着蓬勃生机的土地,曾经叫“李殿芳屯”,因早期垦荒者李殿芳在此定居得名,1950年因革命贡献正式更名为“革命屯”。
1938年10月,北满抗联第三、六军第二次西征抵达北安境内南北河流域八道林子白皮营。次年7月,北满省委决定在李殿芳屯秘密成立中共北安中心县委。抗联三师政治部主任周云峰与中共地下党员王永昌到此宣传抗日,李殿芳热情接待并应允筹备物资,李殿芳屯自此成为抗联十二团堡垒屯,李殿芳、尚大嫂、于长青等秘密加入抗联,承担地方工作任务。
中共北安中心县委成立后,在李殿芳屯建立北安首个由于万真任会长的抗日救国会,及尚大嫂任会长的妇女救国会,后在周边村屯发展会员超120人,为抗联打击日寇筑牢后勤保障。
尚大嫂原名张广英,1907年生于山东潍县贫苦农家,1930年嫁至李殿芳屯。1939年,她成为活跃抗日积极分子,任妇女救国会会长负责后勤。1940年10月,叛徒告密致55名群众被捕,尚大嫂在宪兵队遭酷刑仍坚贞不屈。11月初,北安中心县委遭破坏,尚大嫂等33人被押北安审讯,后转至哈尔滨监狱,其中15人惨死狱中,尚大嫂等9人于1945年东北解放后获解救。
尚大嫂(资料片)
回乡后,尚大嫂当选村妇女会主任、副村长。1950年,李殿芳屯因毛主席题字更名为“革命屯”。遗憾的是,1951年10月,年仅44岁的尚大嫂赴京观礼途中病逝于齐齐哈尔,当时怀中还揣着未写完的发言稿,后被省政府追授革命烈士称号。
在革命屯的北安抗联纪念馆,尚大嫂的儿子尚玉山轻轻抚摸着母亲的照片,80岁高龄的他在讲述中几度落泪。多年来,他传承着母亲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荣获“中国好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诸多荣誉,用一生续写着红色家族的故事。
李殿芳之孙李国臣仍居住在革命屯,他常坐在屯头老树下,为孩子们讲述抗日故事。
如今的革命屯,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篇章。在纪念馆“幸福革命”“乡村振兴”展区里,展示着村里完善基础设施与百姓们幸福笑脸的图片相互映衬。从烽火岁月走来的革命屯,传承着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前行,续写先辈们的美好期许。
作者: 编辑:王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