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侵华铁证,罄竹难书!日寇铁蹄下的沧州血泪悲歌

2025-08-07 15:58

来源:

清晨,阳光穿过薄云,将沧县捷地炮楼包裹在一片沧桑凝重之中。这座始建于1937年的日军据点,像一道伤疤,深深地烙印在沧州大地上,见证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1937年9月,侵华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9月24日,沧州沦陷。此后,日军在这里进行了长达8年的杀戮和掠夺,制造的惨案数不胜数——在青县流河镇,仅半天日军就屠杀了186人;在沧县张辛庄,138位村民惨遭屠杀;在泊头市军屯村,143名百姓遇害……桩桩件件,罄竹难书。

硝烟虽已远去,但历史不容忘记。站在捷地炮楼前,我们仍能听见历史的回响:有些伤痛,需永远铭记;有些记忆,终将化作前行的力量。

一城之殇  战争伤痕无法磨灭

1937年7月7日深夜,卢沟桥的枪声划破夜空。

日本侵略军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事变发生后,日军很快占领北平、天津,并沿平汉、津浦铁路线迅速南犯,一路大肆烧杀抢掠。

当时,国民政府在全国各界“团结御侮、抗日图存”的感召下,也采取了防御和抵抗措施,在沧州境内设立了两道防线。

日军向中方守军展开猛烈进攻后,第一道防线很快被攻破。9月9日,日军侵入青县流河镇,对流河镇小王庄村民进行了残酷的屠杀。仅几个小时,只有37户、180口人的小王庄村,就被杀死了30人,烧毁房屋100多间。流河镇不足500户,日军半天就屠杀了186人,炸毁、烧毁民房700多间。

此时,沧州城已经岌岌可危了。

日军继续南侵,遭到第二道防线的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军以飞机和重炮轮番轰炸,而守军没有重火力掩护,全凭机枪、步枪、手榴弹和大刀,与日军浴血奋战。

日军疯狂进攻,中国守军拼死抵抗。但敌我力量悬殊,守军坚守数日后,沧州城(时沧县城)被攻陷。那一天是9月24日,冀中平原秋色宜人,而沧州城却被滚滚浓烟和血腥笼罩。

铁蹄践踏,惨案迭出。无辜百姓遭到杀害,田园化为焦土,房舍变为废墟,美丽富饶的家园毁于一旦。从此,日军开始了长达8年的血腥统治,给沧州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那一年秋天,正是庄稼收获的季节,可沧县张辛庄村的百姓怎么也想不到,全村将遭受灭顶之灾。在姚官屯战斗中遭遇顽强抵抗的日军,闯入张辛庄后,为了泄愤,杀人放火、奸淫抢掠,老弱妇孺都不能幸免。全村青壮年100余人死亡。惨案发生后,张辛庄家家都戴孝,处处是哭声,整个村庄陷入恐怖中。

9月25日,日军在沧县捷地遭到中国守军阻击,一上午未能向南进犯,于是对捷地村百姓进行报复,挨家挨户搜查,见人就杀。仅半天时间,全村就有114名无辜村民被日军杀害,捷地古镇陷入腥风血雨之中,这就是著名的“捷地惨案”……

当时,日军为了巩固统治,在津浦铁路沿线修建了许多炮楼据点,捷地炮楼就是其中之一。捷地村的老人们回忆,日军为了修建这座炮楼,逼迫捷地村和附近几个村的村民,每家必须出5块砖以及1名劳力。在日军刺刀的威逼下,村民们建起了这座炮楼。“炮楼共3层,两层供当年日军居住。炮楼建成后,日军又在附近建了兵营,驻扎了50多个日本兵。”

为了将这座日军侵华的铁证保存下来,当地热心村民一直守护着这座炮楼。

80多年过去了,捷地炮楼依然矗立在津浦铁路旁,如同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向世人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如今,捷地炮楼已经成为华北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日军侵华罪证遗址之一。这座饱经沧桑的建筑,也正从历史的伤痕转化为奋进的力量。捷地回族乡政府围绕炮楼和津浦铁路建起了文化展示区,让历史的记忆化作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

铁证无言  历史真相不容篡改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

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在沧州,有人用执着将这份记忆延续——72岁的退休干部田书生,花费20多年时间,在故纸堆里查找,辗转各地寻觅,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日军侵华罪证,如今已收集各种资料80余册,其中包括200多张珍贵的照片。

“我们不需要战争,但我们需要了解战争。”田书生语气沉重地说,“这些照片是日军侵占沧州时,随军记者拍下来的,真实再现了日军在沧州犯下的滔天罪行,成为日本侵华的有力证据。”

2015年,田书生将这些照片编辑成册,出版了《1937·沧州!沧州!》一书。翻开书页,80多年前尘封的一幕幕立刻呈现眼前:津浦线上一路入侵的日军、狂轰滥炸沧州城的日军飞机、硝烟战火中孤独孑立的闻远楼、沧州城耀武扬威的日本兵……一张张照片,一幕幕场景,让人心痛不已。

田书生不仅收藏历史,更致力于让历史发声。他把这些影像资料一张张放大,一次次在沧州展览,引发了强烈反响。

这些照片即使只看一眼,也将永远难忘——

一张,是日军轰炸沧州城后引起大火,浓烟滚滚,阴霾阵阵,闻远楼在烽火中茕茕孑立;

一张,是在战壕中端着上了刺刀的长枪准备进攻的日军,其中一名日军正好看向镜头,双目虎视眈眈;

一张,是日军站在城门楼,趾高气扬地俯视着沦陷的沧州城;

一张,是路旁孤苦伶仃的女孩,赤脚单衣,眼中尽是恐惧与绝望;

……

还有日军侵略献县、吴桥、东光时的照片。尽管这些照片几乎看不到鲜血和死亡,但透过它们,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百姓的痛苦与绝望,体会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

在这些触目惊心的照片背后,还隐藏着更多不为人知的血泪故事。除了青县流河惨案、沧县张辛庄惨案、沧县捷地惨案,还有1937年9月27日,日军兵分两路闯入南皮县十二里口村和七里口村,见房子就烧,见人就杀,村里浓烟滚滚,到处是村民们的惨叫声,这次惨案,两村共被杀害93人;1939年,日军在肃宁县制造了付家佐惨案、大曹村惨案,在大曹村惨案中,日军杀害百姓73人,烧毁房屋2300余间,欠下了肃宁人民累累血债;1941年9月24日、26日、28日,日军轮番轰炸海兴县小山集市,炸死村民130多人;1943年,日军在任丘搞的“新国民运动”长达6个月之久,共屠杀百姓500多人,致残1000多人,制造了震惊整个冀中的大惨案……

史料显示,从1937年到1945年,侵华日军在沧州进行了长达8年的杀戮和掠夺,沧州直接伤亡人数近9万人,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惨案达47起,百人以上的惨案6起,牺牲在沧州大地上的县团级干部达百人……

“每当夜深人静,我重新审视这些图片时,感受到的不仅是悲痛,更是一种沉甸甸的民族责任。”田书生坦言,每当翻阅这些画册,历史便不再是抽象的概念,真实的画面将屈辱与伤痛具象化,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回忆不是为了咀嚼苦痛,而是为了铭记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吾辈自强。

历史回响  苦难指引前行方向

夏日午后,68岁的温东生站在军屯抗战烈士纪念园内,斑驳的阳光透过松柏枝叶,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投下细碎的光影。他走上前轻抚军屯惨案纪念碑,仿佛又听见父亲温希忠临终前的呢喃:“那天……鬼子把全村人赶到大场里……”“我侥幸活了下来,但家里17口人,死了14口。”

温东生的父亲温希忠,曾是日本侵略者1945年在泊头军屯村制造的“军屯惨案”的幸存者。

1945年5月2日,因一名士兵失踪,日军包围了军屯村,以交出士兵为由胁迫村民未果,随后展开屠杀。5月3日至8日,日军将抓捕的200多名村民分批押至淮镇据点及莲花池刑场,采用砍头、刺刀刺杀、活埋等手段杀害百姓,累计造成143人遇难,其中有58名婴幼儿。一时间,军屯村家家举哀,悲愤的哭声惊天动地。

“日本鬼子太坏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每每提起此事,温东生总是难掩心中的愤怒。

“父亲当时只有10岁,第一天鬼子在村里搜人,第二天一大早就把村子围了起来,然后把人们都赶到一个地方,告诉大家准备几天把村民杀完,每次杀多少,直到找出那个日本兵为止。100多口人挤在3间屋子里,为防止大家逃跑,又换了两个地方。随后,日军派人挖了3个大坑,端着刺刀押着村民往坑边走。就在离大坑还有几十米远时,父亲看准时机跑了出来,跑了很久很久才脱离危险。”这段父亲去世前反复讲述的往事,在温东生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在肃宁县丰乐堡村,战争同样给人留下了无法抹去的伤痛。

“1944年8月23日,鬼子从四面包围了俺们村,一边进村搜索,一边抓捕老百姓,把村民们赶到一间屋里,锁上门放毒气,然后又放火焚烧。这起惨案,有87位村民被杀害。”村民们说。

这些浸着血泪的记忆,如今正被一群执着的人用心铭记。

在沧州市新华区的一套房子里,推开门,就仿佛穿越回80多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这里不是普通的住宅,而是市民李俊波利用自家房屋建起的“抗战文物展览馆”。

今年61岁的李俊波,曾是沧州市炼油厂的一名普通职工。27年来,他跑遍大半个中国,倾尽积蓄,收集了近3000件抗战文物,每一件都是日军侵华的罪证。

“你看,这是当年日军的作战地图。”李俊波小心翼翼地展开一份泛黄的日军作战地图,上面清晰标注着当年的军事部署。

屋里整齐陈列着上千件日军侵华实物:锈迹斑斑的日军战刀、泛黄的军用地图、废旧的手榴弹……最令人震撼的是一个铁盒,盒子上写着“防毒具补修函 昭和十二年”。

李俊波说,1939年4月,在贺龙师长指挥的齐会战斗中,日军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对八路军使用了毒气弹。多年后,当他在河间的一个村落里发现这个物件时,毫不犹豫地将它买了下来。

“这些实物不会说话,但它们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地诉说着历史的真相。”他说。

斑驳的炮楼、泛黄的照片、锈蚀的武器,都是日军侵华的罪证。它们默默无声,却能发出最震耳欲聋的警示。

80多年过去了,沧州大地上的每一处伤痕都在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苦难,方能珍视和平;以史为鉴,才能开创未来。守护这些历史的见证,不仅是为了告慰逝去的英灵,更是为了照亮前行的道路。

血沧州 薪火永传

周红红

八十载岁月峥嵘,八十载山河巨变。当渤海湾的晨雾轻抚沧州大地,当大运河的碧波映照崭新城乡,当胜利的号角穿越历史的烽烟,我们依然能触摸到沧州这片红色热土上滚烫的记忆——那是日寇铁蹄下的血泪悲歌,是英雄儿女前赴后继的壮烈诗篇,更是镌刻在民族脊梁上的不朽丰碑。

硝烟远去,国殇难忘。沧州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无声控诉着侵略者的暴行:捷地炮楼的斑驳弹痕,仍在诉说“三光政策”下的生灵涂炭;军屯惨案的幸存者口述,字字泣血揭露屠刀下的冤魂哀鸣;图书馆里发黄的《沧州抗战史料》,白纸黑字记录着枪刺下的屈辱与抗争。这些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警世钟,时刻提醒世人:忘记历史等于背叛,铭记苦难方能自强!

浴血奋战,浩气长存。面对侵略,沧州儿女从未屈服!齐会战斗的冲天火光中,贺龙元帅率部歼敌七百余,打出了平原歼灭战的典范;雪村突围的枪林弹雨里,八路军战士以血肉之躯抗击日寇;三打灯明寺,将士们避实就虚,巧破敌阵,尽显智慧勇敢……这些荡气回肠的战役,是沧州军民以生命书写的抗战宣言: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英雄不朽,薪火永传。在这片热土上,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纵横冀中平原,让“民族英雄”的旗帜高高飘扬;黄骅以热血浇灌渤海之滨,将名字永远刻进一座城市的荣光;崔兰仙“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的呐喊,与马振华“革命到底,死而无悔”的誓言,仍在烈士陵园的松柏间回荡。今日沧州,孩童在英雄雕像前献上鲜花,青年在纪念馆里重温入党誓词,老者在街头巷尾把红色故事传颂——这,就是最动人的传承!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日之沧州,高铁飞驰替代了战火硝烟,万亩良田掩映着笑语欢声,但红色血脉始终在这片土地上奔涌流淌。

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让我们以笔为炬,照亮记忆的深渊;以心为碑,镌刻英雄的荣光;以行践志,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将沧州人的坚韧与热血,化作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内容来源:沧州日报)

作者: 编辑:丁浩沨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