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中小企业,是怎样做到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自由切换的?
上虞区小越博盛工艺品厂成立于2002年初,24年间从家庭作坊到小微企业再到规上企业,从单一品类到多品种再到聚焦派对类纸质品,从被拦在广交会门外到走进欧美市场、新兴市场再到国内市场,博盛走过了怎样的蜕变之路?
近日,记者对话博盛创始人、总经理朱裕锋,探寻其进化轨迹。
双线突围:
直面海外大客户
2002年,朱裕锋回到老家上虞小越镇田家村,成立了上虞小越博盛工艺品厂。当时外贸行业还没有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企业只要能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就有钱赚。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外贸行业迎来了爆发期。
博盛以节日文化装饰品切入欧美市场,专攻夏威夷花环产品。在欧美国家,夏威夷花环是派对、毕业礼、婚礼的必备装饰品,博盛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手工艺品质以及“10天以内必交货”的承诺赢得客户信任,首批订单通过外贸公司中转出口,公司成立当年即实现盈利。
迪士尼ip的纸雕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尽管赚到了第一桶金,但对博盛而言,产品出口必须经过外贸公司。随着订单量增长,朱裕锋意识到,要想活得好,必须直面海外客户,减少对外贸公司的依赖。
2003年起,朱裕锋开启了双线突围。首先,他用赚到的3万元购入6台设备自研模具,提升生产能力,从前期单一的花环升级至草裙、发夹、头箍等全套装生产,生产周期压缩至3个月。其次,他开始建立自主渠道、触网拓客,在1688阿里巴巴采购批发网、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开设店铺,直接对接海外客户。
没想到的是,朱裕锋想见大客户是如此艰难。2003年,他只身来到广交会,由于没有事先申报参观证,他被拦在广交会门外,只能在场外“打游击”。这和我们在《大江大河》等年代剧中见到的场景十分相似。
直到2007年,博盛终于成功踏入了广交会的大门。朱裕锋和团队事先作了充分的准备,携带厚厚一叠名片和样品,直面外商。这次,他成功斩获了首个大单,利润高达10万元。“那天已是凌晨1点,接单员激动地敲门告诉我,一位阿拉伯客户下了一个5万美元的订单,24个货柜。”朱裕锋回忆道,对于当时年利润不足80万元人民币的小企业而言,这是一单大生意。
从此,博盛直接承接海外订单,生产的夏威夷头花、手环、贝壳项链远销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地,还与世界500强零售企业美国BigLots成为长期合作伙伴。
跨界转型:
从卖产品到卖创意
连续10余年参加全球礼品展的经验积累,让博盛在这条小众赛道活了下来。
然而,随着长三角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工厂的人工成本逐年攀升。2002年创业初期,博盛工人的平均月薪仅六七百元,到了2014年已涨至三四千元,而夏威夷花环的生产完全依赖人工编织,人工成本骤升。
“如果继续只做夏威夷系列产品,迟早要被成本压死。”朱裕锋意识到,必须跳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舒适区”,寻找更有附加值的赛道。彼时,纸制品行业发展势头正猛,经过前几年的摸索,朱裕锋对纸制品也有一定研究,他决定跨行业转型。
朱裕锋展示夏威夷花环。
“夏威夷花环的主要原材料是涤纶布,但写有产品信息的吊牌原材料就是纸制品,我们前期对出口市场从原材料到成品的上下游市场、海外客户需求、物流渠道做了多年的功课,跨界很顺利。”他说,几年间,公司一边维持擅长的夏威夷花环业务,一边拓展新领域。
转机来自与一位同行的偶遇。2015年德国法兰克福圣诞礼品展上,博盛的隔壁摊位是一家来自宁波的工艺品生产商,其产品主体是圣诞树造型,表面缠绕装了一圈LED灯带,单个产品售价高达4美元。而博盛当时纯手工编织的夏威夷花环,单价才0.3美元。
“同样是工艺品,为什么售价相差10多倍?我想,奥妙在于同行的产品变成了创意礼品,而不是单纯的工艺品。”这样的思考,为博盛打开了思路。回来后,博盛立即成立了激光雕刻、切割、镭射等加工部门,生产LED纸雕灯、贺卡、折纸灯罩等工艺品,2016年交易额突破1000万元。
2017年,博盛正式将目光转向纸制品领域,从“卖产品”转向“卖创意”“卖附加值”。
如今,走进博盛工艺品厂的陈列室,立体圣诞树、生日三角旗等各式派对纸制品琳琅满目。“纸相较于涤纶布,可塑性实在太强了,纸张可以通过各种机械加工,轻松地被塑形、切割、折叠、卷曲,甚至形成复杂的立体结构,生产完全消除了对纯手工制作的依赖。”博盛产品研发部负责人说,通过深入研发派对用品,巧妙地将3D建模技术与传统纸艺相结合,可以使一张单薄的纸张在经过激光切割、立体压纹等精细工艺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婚庆罗马柱、圣诞树等产品以10%的利润率,为博盛贡献了超过30万美元的年销售额。
回归国内:
纸雕灯上市即成爆款
2020年初,全球新冠疫情暴发,欧美等主要出口市场陷入停滞,博盛工艺厂遭遇创立以来最严峻的外贸危机:订单崩溃停摆,还面临生产线停工、工人裁员、产能闲置的风险。面对外贸“断供”的至暗时刻,博盛果断启动“内循环突围计划”,实现从“出口依赖”到“内外兼修”的转型。
朱裕锋和他的团队从“零”出发,回到起点,在1688阿里巴巴采购批发网寻找新的商机。“结合光影灵感和纸制品的多元化形态,我们研发出了一款中式‘传统+非遗’的纸雕灯,一经上线就成了文创产品的‘爆款’。”通过文化赋能与技术叠加,这款纸雕灯巧妙地融合了传统的汉代刻纸技艺和现代的光影艺术,将古老的历史纹样与当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博盛仓库陈列的纸制工艺品
“当时,我们为四川酒厂定制的2300盏酒文化纸雕灯,一笔订单就撬动了文创市场,也为我们打开了国内市场。纸雕灯的特点是通过不同层次的裁剪、贴纸,让图案变得立体。”博盛研发部负责人说,经过不断优化纸雕技术,吸收“立体书”“立体明信片”元素,与各大高校、动画“大IP”等联动合作,设计出了多款定制化、可折叠的纸雕摆件。
今年4月,受美国加征关税冲击,博盛来自美国的订单完全停止,企业出口大幅度下滑。“‘两条腿’走路后,博盛国内外市场占比约3∶7,其中国外市场中63%为涉美市场,受到的冲击非常大。”博盛负责外贸业务的主管说,在上虞区商务局“双循环”帮扶计划的推动下,博盛反而迎来了新机遇,减少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开始拓展南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帮扶计划通过配套提供小微企业出口信用保险政府联保,有效降低了企业出海拓市的试错成本,还帮助出口企业从单一美国市场调整为多元化分布。”上虞区商务局对外贸易科科长郭怡勰说,他们一方面组织企业参加中国香港礼品展、澳大利亚国际礼品展、英国伯明翰消费品展等政府补贴的重点展会;另一方面成立区级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引导企业入驻上虞跨境电商线上选品中心,3个月内成功开拓英国、澳大利亚等4个新市场。
博盛主动布局国内市场,积极开拓旅游业相关文创产品。如今,博盛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正在计划深化文创合作,将小越剪纸、上虞文化等元素融入纸雕灯,打造“光影中国”文化IP。
■记者手记
“危”与“机”的
切换密码
博盛从田家村的家庭作坊起家,到如今年产值突破4000万元,24年间完成了3次生死转型。
第一次是出口模式的转型,让博盛摆脱了外贸公司中间环节的制约,较早触网拓客、参加展会直面海外客户,避免陷入出口产品低价同质竞争的怪圈。
第二次是产品品类的转型,从发现夏威夷花环的价值缺陷,到跨界生产创意纸制工艺品,让博盛避免了单一品类的路径依赖,进入了海外市场的稳定发展期。
第三次是销售市场的转型,疫情的始料未及,朱裕锋及其团队的“回归原点”,从1688阿里巴巴采购批发网寻找新的商机,饱含了一家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商业哲学。尽管“文化+科技”的文创品研发“套路”看上去那么普通,但机会从来不会眷顾一个没有准备的人。
在绍兴,有许许多多像博盛一样在小众赛道孜孜以求的中小企业,它们每一次面临的“危”与“机”都是生死考验。我们深入探寻博盛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切换,不是鼓励企业知难而退,而是要学习借鉴它提前布局的危机意识、快速而敏锐的落地执行力。
当然,博盛的“自由切换”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特别是疫情影响的3年间,博盛回归国内市场的本质,离不开商务部门的“双循环”帮扶计划。“如果没有内销市场,我们很难生存下来,我们很看好国内市场潜力,未来打算开发更多适合国内市场的产品。”采访中,朱裕锋直言,国内外市场的双轮驱动,让博盛形成了“内外兼修”的抗风险能力,也说明中小企业应对外贸危机的关键,不是放弃出口,更不只是出口转内销,而是促进“双循环”,用出口的优势补国内的短板。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马冰雪 编辑:姜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