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医生,我今年42岁,不是12岁!” 成人也会得“多动症”?揭开“隐身”病症真相

2025-08-06 20:20

来源:

  记者 潘秀玮

  “医生,您确定没把我和前面小孩的报告弄混?我42岁,不是12岁!ADHD不是小孩才有的毛病吗?”近日,42岁的赵先生拿着报告,满脸震惊与质疑。面对他的反应,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医师董莹盈耐心解释,ADHD并非儿童“专属”,成年后症状只是换了“隐身衣”。

  像赵先生这样对成人ADHD感到困惑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认为ADHD是“儿童专属”,上课坐不住、作业磨蹭等表现都是“A娃”孩子的“专利”,成年人似乎与它毫无关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董莹盈介绍,ADHD全称“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大脑在“注意力调控”“冲动控制”“活动量管理”等功能发育上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易分心,阅读文字反复回看却记不住;多动/冲动,成人常内心焦躁不安、说话抢话、缺乏耐心;执行力差,计划好的事总拖延。

  研究显示,60%—70%的儿童ADHD患者,症状会延续至青春期甚至成年期。只是成人症状更隐蔽,容易被误解为粗心大意、拖拉、脾气急躁没耐心等,甚至被归结为“性格问题”或“能力不足”。

  “许多成人迟至中年才确诊,原因主要有两方面。”董莹盈解释,一是症状“隐身”,随着年龄增长,外在表现变化,难以识别;二是认知“盲区”,过去医学界关注不足,公众认知有限,患者自身也长期“带病生存”,直到生活工作受冲击才寻求帮助。

  “不过,ADHD虽是神经发育问题,但通过科学干预可有效管理和改善。”董莹盈表示,通过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调节大脑神经递质;通过行为干预与心理辅导,可学习时间管理、任务分解等技巧;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创造低干扰环境等,能为大脑运转提供支持。

  董莹盈表示,ADHD如同近视、糖尿病一样,是需要科学管理的健康问题,绝非“性格缺陷”。

  赵先生听后,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他意识到那些困扰自己多年的生活碎片,或许都指向了成人ADHD,而及时识别、科学干预是走出疾病困境的关键。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