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叔亮(1904—1977),字毓良,笔名苏林、阳生、重行等,曾任绍兴一中校长,嵊县(今嵊州市)剡源乡杜塘村人。《迎春集》是钱叔亮的一本旧体诗词集,见证着他厚朴诚实的文学素养,记录了上世纪30至40年代他的革命经历,他在自序中称这些是“激于革命义愤,慷慨啸吟之作”。诗集开篇题目《春日杂咏》,记录了抗日战争最后的艰难岁月,尽管眼前还是“料峭春寒料峭风”,自己却已听到春日临近的足音:“水绿山青春意浓,莺飞草长闹江东。春来春去春仍在,雨露朝阳遍域中。”在诗人笔下,展开了春意融融的图卷,令人想起雪莱的诗句:“冬天到了,春天难道还会远吗?”一种自信的力量如此昂然,对一切丑类报以无情的蔑视:“笑彼瘟神恋暮夜,犹图螳臂抗东风。”由此展示他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奋斗意志。
1937年,钱叔亮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党支部书记、党总支书记、区委宣传委员、区委书记等职。在剡山小学任教时,他先后兼任《嵊新民报》《剡声日报》《抗日周刊》编辑和《群力旬刊》主编。1937年8月,在此起彼伏的抗日救亡呼声中,嵊县抗敌后援会成立。1937年12月19日,钱叔亮、刘章新等一批进步青年成立了嵊县乡村救亡协进会,简称乡救会。乡救会不分阶层和派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号召民众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粮出粮、有知识出知识,以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
1938年2月,嵊县抗敌后援会改名为“嵊县抗日自卫委员会”,简称抗卫会。抗卫会在初期做了不少抗日救亡工作,如组织成立抗日救亡流动宣传队,创办《抗敌》《抗日自卫》周刊等。当年暑期中,由抗卫会政训组出面,在张珂表、钱叔亮等人的主持下,举办了为期15天的嵊县文化暑期讲习会。参加学习的有98人,既学习理论,又进行军事训练,半天学习半天工作,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这短短的半个月内帮助附近村庄办起了台门学校12所、妇女识字班5处,成立了歌咏队、戏剧团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
1938年4月1日,乡救会会刊《群力》应运而生,“在神圣的反日斗争中尽一点‘唤醒民众’的责任”。《群力》图文并茂,共出4期,大力而生动地宣传了党的全面抗战方针和各地的抗日救亡动态。其时,除抗卫会、乡救会外,当地各种抗日救亡组织也纷纷成立。1938年春,嵊县还成立了政治工作队。政工队是国民党政府组织的抗日团体。在两年多时间里,主要开展了宣传抗日救亡,成立群众武装组织,组织支前劳军;建立健全抗日民意机构,组织和领导农民群众,为改善人民生活而斗争;教育、发动和组织广大妇女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等。
1940年9月,钱叔亮任《新越日报》编辑,后又去绍兴城区接办《战旗》旬刊。返嵊县后在开元小学任教,并负责在清波小学、宁波中学、锦堂师范(时移嵊县)师生中开展统战工作。1945年7月至11月,根据组织决定入嵊县抗日联乡总队任秘书,争取部分武装力量和掩护党组织的活动。
1947年2月,钱叔亮遭国民党反动派的逮捕,在囚室中写下古风诗、七绝诗共5首,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铮铮作响的风骨与气节。在《遭难途中遇旧友》中,诗人以“经霜犹结子”的荞麦、“赖与朔风持”的青松自勉自励,于是慨然长吟:“死生不足异,抉择当应时。知好如相问,我心古井水。”《奉答探访诸君》则表明心迹:“芳草江南处处鲜,敢将衰朽惜残年;秋花不比春花落,自有丹心报客前。”面对生死抉择,革命者临难从容的风姿宛在人前,这与《革命烈士诗钞》中的囚歌发生共鸣!
1948年秋天,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如火如荼,钱叔亮即兴赋七律《无题》:“江南九月暮秋时,夜雨绵绵引客思。洗绿山川换旧貌,染红世界喜新姿。寒潮不碍人间火,鹰隼犹集叶落枝。海上冬云销散早,花开日暖岂迟迟?”诗人以“洗绿山川”与“染红世界”的伟大生命力,歌颂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以摧枯拉朽之势催生“花开日暖”的新生。诗集终篇以《春到人间》为题,与开篇遥相呼应,尽情挥洒“万里东风自往还”“大江南北尽朝晖”的春色,洋溢着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与慷慨的献身精神。1949年5月后,他被任命为绍兴一中校委会主任委员,1953年改任副校长,1955年任校长。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