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地无名、多地重名等问题,是乡村地名信息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2023年5月,民政部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提出“以乡村地名采集上图标注为牵引,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地名文化保护弘扬、地名信息深化应用和地名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绍兴推动“乡村著名行动”,为乡村的无名道路起名,将乡村的地名信息入库、上图,让地名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日益彰显。
●记者 童 波
唤醒乡村地名记忆
盛夏的上虞区上浦镇大善小坞村,千亩荷塘一望无际、蔚为壮观。荷塘把这处有千年历史的青瓷发源地装点得如诗如画,吸引许多游客前来。
最近,游客张女士按照导航,自驾来到大善小坞村的荷塘路。停下车,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茂密的荷叶,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中。
“以前这条路没有名字,命名后,更容易让人记住,因为这条路的周围布满了荷塘,走在这条路上,能闻到四溢的荷香。”张女士说。
过去村里的部分道路无名字,游客时常因为导航不到目的地或“找不到路”败兴而归。2024年,一场绍兴“乡村著名行动”,改写了大善小坞村的地理叙事。部分乡村道路去掉“无名状态”或“命名不妥”的标签,被赋予“善溪路”“瓷源路”“荷塘路”等兼具文化底蕴与地域特色的名称。这些崭新的名字,如同镶嵌在阡陌间的文化明珠,串联起当地的历史脉络与风土人情,让乡间行走成为与文化的邂逅。
大善小坞村位于上浦镇西北部,坐落于古小舜江流域(古称“善溪”),下辖大善、小坞2个自然村。该村文化底蕴深厚,村中的凤凰山窑址群为三国至西晋时期所留存,代表了当时越窑烧瓷技术最高水平,是早期越窑鼎盛期的典型窑场。2013年5月,该窑址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善小坞村之名伴随着越窑窑址而闻名遐迩。
规范乡村地名命名管理是绍兴“乡村著名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关部门按照《地名管理条例》规定,梳理解决有地无名、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等不规范问题。
在大善小坞村内的马路边,设置着一张醒目的《大善小坞村地名图》,图上的每个地点和每条道路都有清晰的名字。大善小坞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虞建淼告诉记者,村里的“善溪路”是进村的一条大路,以前没有名字,结合历史渊源,去年被正式命名。一起被正式命名的还有“瓷源路”和“荷塘路”。
在大善小坞村的千亩荷塘旁,还有一座清廉地名园。上虞区以清廉地名为切入点,突出清廉地名故事,结合竹、荷花、青瓷等清廉元素展示东山、孟尝村、倪梁村、大善小坞村、舜井、中华孝德园等19个具有上虞清廉文化底蕴的地名,旨在宣传地名文化,唤起清廉文化共鸣。比如,丰惠镇孟尝村是东汉广西合浦太守孟尝的家乡,村子因纪念孟尝“合浦还珠”廉政爱民的故事而命名。
上虞区丁宅乡的翰林路,东起丁宅村村委会,西至百悬线,长1800米。圣观路,南起夏溪路,北至翰林路,长570米。丁宅乡丁宅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徐振海告诉记者,翰林路原本叫新建路,圣观路原本是一条无名路,在“乡村著名行动”开展中,今年被改名或命名。
“翰林路因古有丁宅丁氏翰林而得名,圣观路之名则缘于该道路途经的圣观寺,体现的是地名的历史元素。”徐振海说,相关部门经过实地走访调研,充分听取并征求村民对本村道路命名的意见建议后才完成命名。
绍兴“乡村著名行动”,通过对乡村地名命名、设标、上图、发展信息服务、挖掘地名文化、讲好地名故事,充分发挥地名价值,为乡村振兴赋能。据了解,2024年全市共命名更名道路174条、桥梁5座,新增编制门牌、整改补换门牌6万余块。今年上半年,全市共命名更名道路51条、桥梁1座,累计设置乡村地名标志138块,新增编制门牌6022块,补换门牌10094块,共归集乡村地名信息6072条,为乡村治理提供精准的地名地址定位信息。
保护传承地名文化
地名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乡愁的载体。如果说起名提升了乡村地名精细度和规范程度,那么扬名则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
“乡村著名行动”要求,多起新时代乡村好地名。那什么样的名字是新时代乡村好地名?
绍兴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和社会事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新时代乡村地名应当从时代性、地域性和乡土气息三个角度出发命名。所谓时代性,就是要反映当地在乡村振兴中取得的新成就,反映其新面貌、新特征。所谓地域性,就是要在命名过程中关注当地的地域文化,彰显当地地理、历史、文化与风物特征,避免与其他区域同质化。所谓乡土气息,就是要保留乡村田园山水气息,以浓浓的乡土味提升乡村地名的辨识度。
自2023年以来,我市以“乡村著名行动”为牵引,编制出台《绍兴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2023—2035)》,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具有重要传承价值的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
2024年9月,绍兴市民政局、绍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绍兴市农业农村局、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印发《绍兴市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赋能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计划在2024—2026年集中开展工作,围绕乡村地名命名管理、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发展繁荣乡村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应用服务、促进地名赋能乡村振兴等5个方面内容,全面推进“乡村著名行动”。重点任务包括注重地名命名规划布局、关注乡村文化内涵、提升地名命名科学规范、加强地名标志设置管理、创新乡村特色地名标志、挖掘传承乡村地名文化、保护弘扬乡村地名文化、探索地名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推进乡村地名信息采集入库上图、提升乡村地名数据质量、推动地名信息协同共享、推动地名与乡村产业有机融合、创新乡村地名应用场景、鼓励多元社会力量参与地名建设等。
乡村地名文化包括哪些方面内容?绍兴一名文史专家表示,乡村地名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地名的由来与演变,与地名相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风土人情、民俗活动等,还有区域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区域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等多个方面。地名的背后是文化,文化的背后是人民。乡村文化的活力在于其芬芳的泥土气息。
比如,冢斜村位于柯桥区稽东镇,是个历史底蕴深厚且失而复得的地名。明万历《绍兴府志》卷二十《祠祀志二·陵墓》载:“冢斜,在平水上三十余里,接嵊界。相传越之坟墓多在。所谓斜者,如唐宫人斜之类耳。”《冢斜余氏宗谱》云:“冢者,大也;斜者,宫人之坟也。”民国二十一年(1932)设冢斜乡。1956年设冢斜大队,后称友谊村,2003年5月行政村规模调整时,与车头村、大山村合并为车头村。2012年4月单独建行政村,恢复传统村名“冢斜”。
柯桥区王坛镇王城村,地处绍兴南部会稽山腹地。它背山面水,风景秀丽,小舜江支流南溪自南而北流经村前。王城之名从何而来?王城,是古越国人民的聚居之地。历史悠久,传说故事丰富。相传,虞舜接天子位后,封于小舜江王坛一带,而王城一带地域为其异母弟象的封地。王城是当时众多侯城之中的一个。王城一带还是越王勾践复国的根据地,退可守,进可攻,后被建为备都,但终未被启用。
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乡村地名文化?有识之士认为,首先要为乡村地名文化“造势”,动员多方力量参与,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与此同时,要形成乡村地名保护的长效机制,并提高乡村地名文化保护的专业性,加强相关专业的交叉研究,推动乡村地名文化数字化发展。
在绍兴“乡村著名行动”中也涌现了不少典型做法,比如,上虞区成立地名文化专家组、地名文化讲师团,启动地名文化宣传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五进”系列活动,讲好群众身边的乡村地名故事。挖掘整理乡村地名文化遗产,发布地名文化遗产名录、编纂地名书籍、制作地名动画、开设非遗集市等,加强优秀地名文化传承保护,等等。
“地名+”赋能乡村振兴
地名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近年来,绍兴市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通过加强地名文化宣传保护、推动地名与产业有机融合、创新地名应用场景等形式,织密乡村地名网,促进本地优质农副产品、旅游服务资源等推介推广,赋能乡村振兴,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据介绍,“乡村著名行动”除了为建设和美乡村起好名、用好名,做好乡村广袤大地的“定位器”和“导航员”,推动乡村地名“上网”“上图”,还要增加地名文化的附加值,提升乡村美誉度,并通过对乡村地名的整理、规划与保护,合理利用乡村地名的多重价值,以“地名+”模式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地名文化作为重要文化资源,如何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呢?
诸暨市五泄镇加强乡村地名建设,挖掘乡村地名多元价值,探索“地名+乡村旅游”路径,助力乡村振兴。将“五泄、藏绿、泄溪”三大特色地名文化融入旅游线路,因地制宜推出藏绿、青口、红枫岭、泄溪等地名景点,并将地名景点串联起来,打造出一条具有风土人情特色的旅游路线。此外,把地名文化与特色农产品有机融合,积极推广十四都莲子酒、西施团圆饼、西皇黄桃等名特优农产品,在农产品推介中融入地名元素,用地名文化丰富农产品的品牌内涵。
上虞区依托乡村地域文化,结合文旅开发,打造“谢晋片场”“江南威尼斯”等网红打卡地,促进地名与乡村资源要素深度融合,创新地名应用场景。与此同时,加强地名标识品牌建设,以“地名+品名”,打造“上虞尚品”区域公共品牌,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农副特产、文创产品。积极以“地名+农产品”“地名+美食”“地名+非遗”等模式,推动地名文化产业化、实体化、效益化进程,如白马湖醉鱼干、道墟蒸羊肉、崧厦霉千张、夹塘大糕、梁湖年糕、丁宅水蜜桃、章镇猕猴桃等。
新昌县依托“数字门牌”将乡村道路街巷、乡村旅游景点、公共服务设施等信息采集上图,增加乡村地名密度,推动设立乡村一码一图,变“进村问路”为“进村扫码”“进村看图”。东茗乡以“地名+服务”,强化社会治理,并统一制作个性化门牌,提升整体形象。邀请地名专家对村名文化、村名故事进行挖掘。在下岩贝景点,2000余块数字门牌整齐亮相,不仅集合了导航、便民服务、政务服务等功能,还包含了微型地名文化馆、地名文化广场介绍以及地名故事、村史渊源等内容,实现文化与旅游、地名与服务相融合。游客只需扫一扫数字门牌,不仅能获取导航信息,还能了解村里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美食等。一码尽知,让从前的进村问路变成入村循景。
“下岩贝看雾、白岩看星、后岱山看戏、后金山看花、东丰坑看桥、石下坑看水”,地名专家对东茗乡地名文化进行挖掘后,东茗乡打造了“东茗六看”茶香风情景观带。2024年,“东茗六看”茶香风情景观带吸引游客60.7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800万元。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