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谢权熠老师有过数面之缘,知道他偏爱古典文学、历史、哲学,文字功力深厚,在书画艺术领域亦造诣颇深。然而他给人的印象,双手合十,未语先含笑,却是显得极其谦逊。都说字如其人,我以为文亦如其人。读《风流在兹》一书,使我时时想起谢权熠的温润气质,正如他的文字中,既有金石之坚,又含兰竹之雅,文章风骨与人格修为浑然天成。
封面上标写这是一部随笔作品集,要我说,将历史文化考证与游记结合,实则是文化大散文的典范之作。文化大散文仅靠有感而发,或玩弄文字技巧是不行的,需要时间,需要沉淀和反复思量。谢权熠做到了。全书收录了21篇文章,洋洋20余万字,他拾撷古意,传承人文,历经12年之久,一边查史考据,一边寻访先贤踪迹,力图为那些即将消失的古迹留下最后的影像和记载,为那些学者、贤达记录下他们的建树和风采。如浙江大学古籍所周启成教授所言,“这也是文化上的存亡继绝之功。”
谢权熠是土生土长的绍兴80后,近年来,他一直以学者的视角,关注着家乡的人物与风土。江南小城绍兴,稽山巍巍,镜水汤汤,作为以名人辈出而著称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中的文物古迹,自然是星罗棋布。风流在兹,斯文在兹。谢权熠怀着山阴子弟的赤诚之心,为这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文明古城,用文字构筑起一座纸上文化博物馆。
绍兴城西的鉴湖边,自东向西排列着石堰山、行宫山、韩家山三座小山。乾道元年(1165),陆游选中行宫山与韩家山之间的一块地,以镇江通判任上节省下来的俸禄建三山别业,次年迁居。数十年后,子孙增多,三山别业不断扩大,差不多形成了一个小村落。陆游4次返乡闲居,在这里度过了近30年光阴,其间描写三山、鉴湖等地秀丽风光的诗文俯拾皆是。谢权熠在《过三山》篇中,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他3次过访陆游故居遗迹的所见所得,包括在杂草与废墟中寻得30多年前所立文保单位碑文,再从陆游关注民生写到书斋,及沈园里的怀念,一路追寻陆游的生活轨迹。他以细腻的笔触、自由洒脱的文字,还原场景,灵活转换,读来颇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今年正值陆游诞辰900周年,这种文化追寻更具有特殊意义。
书中所写除了大家熟知的陆游、徐渭、张岱、赵之谦等大家,更有多位我们不怎么了解的贤达,如因树书屋主人沈晓湖。山阴城向西数里,有寿胜山下寿胜庄,其中沈家为世族大家,崇文尚礼。沈晓湖于清咸丰二年(1852)中举人,公务之外,究心诗词,辑有《因树书屋诗稿》12卷。他是陆游的粉丝,作有“衰年勿为南园诮,北伐原来为复仇”(《书剑南诗后》)的诗句,可见其胸中亦有一股磊落之气。此外,出现在书中的,还有山阴道上的鲍存晓、东湖旧主陶濬宣等人。
行走山水,以爱察今,以心为文。多年来,谢权熠写人写事写风物,一直在漫长路途中追捕着心仪的文字。无论大家还是隐逸,出现在《风流在兹》中的人与事都详实可据。作为一名擅长写论文的学者,他这本书却生动、谐趣,无论是叙事言情,还是品艺论人,都卓然有见。
于谢权熠而言,故乡绍兴是一本大书,永远也读不完、写不完。除了内容挖掘,表达形式也至关重要。《风流在兹》的行文视觉独特,不为先人讳,散文的笔法带着浓郁的笔记抒写风格,从容博雅,风致历历。看似“随心所欲”,无固定起承转合,但内在逻辑通过情感或文化脉络贯穿,打破了传统的写法。同时,作者通过其深邃的思考,引领我们在字里行间读懂那些藏在暗流流涌间的灵魂。
捧读《风流在兹》,看一位当代学人带着温情,带着敬意,对传统士人的精神世界展开深度解析。以跳跃性的思维,不经意间追古抚今,交错出一种气象,引领我们从大文化视角认识这个广袤的世界,是书中文章给人的总体印象。其最动人处,在于一位学者深厚的学养根基和超群的品格。作者有文、有思、有趣,是一个有思想的自由人。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