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上,我们的脚步声惊动了檐角的铜铃,叮——当——,这百年前的声响穿过时光,在绍兴典型的白墙黛瓦间回荡,谁能想到,在这般寻常的江南院落里,曾住着一位以笔为刃,以身为炬的革命女侠。
展柜里的短剑最先攫住我的目光。剑身磨得发亮,寒光凛凛,却与文房四宝比邻而居,讲解员说,秋瑾在日本留学时,白天习武,夜间著文,手指冻僵了也不停笔,我凝视着《中国女报》的影印件,那些力透纸背的字迹仿佛在跳动——这哪里是墨水?分明是沸腾的热血!我突然读懂了课本里“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豪情,原来真正的勇敢,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明知前路凶险,依然选择为信念前行。
“轩亭口就义”展区前,空气突然凝固,玻璃柜里的老照片中,那个瘦削的身影挺得笔直,旁边的文字写着她牺牲时年仅32岁,小队里有人轻声问:“她本可以相夫教子,何必......”讲解员指向墙上的诗句:“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阳光斜斜地穿过窗棂,正落在“竞雄”二字上,那光芒刺得我眼眶发热,我突然觉得,这个名字比任何光环都更有力量。
庭院里,我们齐声诵读《对酒》。“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平日嬉闹的男生们此刻声音格外洪亮,石榴树的影子在地上摇曳,恍惚间,我仿佛看见那个着男装的女子正在树下舞剑,剑锋所指,尽是黑暗,原来,那些课本里的“英雄”从来不是遥远的符号,她们也曾在这方庭院里思考、抉择,用平凡的生命活出了不朽的重量。
走出故居时,巷口的孩子们正追逐着彩色气球,他们的笑声清脆明亮,与檐角铜铃的余韵交织在一起,讲解员的话犹在耳边:“秋瑾用生命换来的,就是这样的寻常日子”,我忽然明白,真正的纪念不在鲜花与誓言,而在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平凡,并像她那样,在属于自己的战场上,做一名执剑的文人。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张衎男 编辑:王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