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盛市场的张宝年卖凉拌菜已有两年。他直言,酒店外摆菜品多,给市民新选择,肯定会对自家生意产生影响。“最近生意不好做,7月份销量下滑了约三分之一。”
酒店外摆热潮,牵动着中小熟食铺店主的神经,激起了层层波澜。白马市场的李氏食品商行开了近30年,最近,老板李大姐将自家熟食降了价,“每样降三五元,薄利多销,销量还算稳定。”在她看来,酒店虽然供应链完善,原材料进价有空间,但人工等成本高,价格上并不具备优势,比如一份包心菜卖14元,性价比不高。
和李大姐一样,有固定客群的特色熟食铺显得比较从容。大云市场的“老奶奶熟食店”开了5年多,主打醉鸡、酥鱼、麻油鸭、卤牛肉、葱包桧等,老板说酒店外摆对经营影响不大。“我们的菜品和酒店不一样,老客认味道。”
面对竞争,普通餐饮店各有各的章法。经营着醉香阁酒楼的马骏选择“不跟风”,走新赛道。这家开了20多年的酒楼,最近正在改造店面,营造打卡用餐背景。“大酒店外摆是无奈,我们小馆子也要做好自己的‘菜’。”马骏说,他把精力放在了品质提升上,计划打造主题文化餐厅,增加菜品价值、服务价值、情绪价值。“最近在研究‘塔山风情宴’,让客人吃的不只是菜,还有文化。”他还组建了团队,准备去乡下文化礼堂做孝德宴,“让吃饭变成一件有仪式感的事,跨界玩玩新花样。”
一位深耕餐饮多年的业内人士则提及了公平性问题。“大酒店拿原料有渠道优势,专业班子手艺扎实,门口摆个摊还不用交摊位费。市场内熟食摊租金、管理费不少,卖得贵没人要,卖得便宜就亏本,场地小盈利薄,只能承受‘降维打击’。”他也指出,这场酒店外摆潮,推动中小食铺在风浪里调整航向。然而,是被浪头打翻,还是借着风势找到新航道,终究得看各家本事。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