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追寻新四军在芜湖的抗战印记

2025-08-04 16:08

来源:

滚滚长江,穿芜湖而过;两岸青山,铸铁军传奇。

叶挺率新四军军部驻防南陵土塘,组建民运工作队,号召当地群众参加抗敌协会;陈毅率新四军一支队移驻南陵三里公鸡坦,动员有志青年参军抗战;粟裕率新四军二支队一部奇袭芜湖官陡门,仅用8分钟就取得大捷;谭震林率新四军三支队调防铜南繁前线,与敌战斗200多次,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新四军四支队进入皖中腹地,打击日伪的同时,铲除地方恶势力和国民党顽军;新四军七师发动群众、发展武装,创建抗日根据地……

80多年前,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铁军”浴血奋战在皖江两岸,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用“铁血”在抗战史上写下光辉壮丽的一页。

新四军第七师诞生地 郭青 摄

新四军第七师成立大会上的指战员(资料图)

江南烽火:保卫繁昌 五战五捷

盛夏,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中分村,骄阳似火,蛙鸣蝉吟。新四军第三支队司令部旧址前,两株松柏苍劲挺拔,一株金桂郁郁葱葱,《胜利的号角》雕塑在青山与蓝天的映衬下,令人热血沸腾。

旧址重建于2006年,是当地村民自筹资金原址原貌修建,现已成为安徽省和芜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收藏了新四军第三支队珍贵文物30多件,拥有图片资料80多份、文字资料3万多字,将“铁军”的抗战故事娓娓道来——

1938年12月,新四军第三支队进入铜南繁(铜陵、南陵、繁昌)地区后,稳固了皖南抗日前线阵地,打破了日军占领皖南主要产粮区实现“以战养战”的企图。于是,日军开始实施“攻势防御”计划,意图夺取繁昌,进而攻陷皖南。

1939年1月至12月间,谭震林指挥新四军第三支队与日军在繁昌数次展开战斗。我军以少胜多、五战五捷,史称“繁昌五次保卫战”。其中11月进行的繁昌第四次保卫战,是芜湖失守后中国军队在铜南繁地区与日军展开的最大一次血战。此次战役历时半月,尤以“峨山头搏斗”和“塘口坝血战”最为惨烈。

1939年11月7日晚,日军500多人向繁昌进发。次日清晨,日军分3路向县城进攻,并以一部分骑兵向峨山头三支队守军发起进攻。三支队六团三营将士顽强抗击,牢牢控制了峨山头阵地。下午2时,无计可施的日军开始炮击峨山头阵地,随后命令数百人向山上猛冲。三营全体将士冒着炮火,奋力还击,一次次逼退日军。打击日军嚣张气焰后,下午3时,我军将士从峨山头直扑城内,与日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最终打得日军狼狈逃窜。此战我军牺牲14人、伤22人,毙伤敌军50多人。

遭到三支队沉重打击后,日军再次调集兵力,妄图实施报复。11月13日夜,日军派出600多名骑兵向我军阵地集结。谭震林识破敌人的意图后,利用塘口坝地形诱敌深入,主动出击。11月14日凌晨5时许,三支队五团三营在梅冲村与500多名日军交火,迫使日军不能渡河增援。8时,五团二营在塘口坝附近乌龟山与日军展开激战。敌人一次次向乌龟山发起进攻,二营居高临下,以轻重机枪猛烈还击,将敌人一一击退。

另一边,日军200多人从三江口渡河增援,也被我军将士击退。下午2时,日军第二次增援的400多人向我军右翼包围,受到五团三营和警卫排的阻击。当我军取得有利态势后,谭震林调六团三营一部向乌龟山南面出击,包围敌人,支援五团二营。双方激战甚烈,日军伤亡惨重,其中川岛中佐被击毙。此次战斗共打了22小时,日军出动2000余人,我军先后阻击日军3次增援,致敌方伤亡400多人,同时,我军也牺牲了22人、受伤44人。

“繁昌五次保卫战歼灭敌人千余人,使皖南日军遭到重挫,不仅保卫了繁昌,也保卫了整个皖南地区的抗日力量,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保存实力、游而不击’的诬蔑。”中共芜湖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战斗硝烟已经散去,铁军精神代代相传。

“这几年,我们村修缮了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打造的‘红色学堂’获评为省级乡村干部实训基地,组织专家编撰《中分村历史与文化》文史资料,推出了‘红色研学+生态度假’精品线路,运营的‘红色中分’品牌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成立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带动300余人次就业。”中分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赵华杰表示,中分村凭借着对红色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走出了一条“红色资源+”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江北风云:七师英豪 驰骋江淮

江南浴血奋战,江北风起云涌。

与中分村隔江相望的白茆革命历史展陈馆,又被称为“胡家瓦屋”,这里原是皖江地区著名进步民主人士胡竺冰的故居,更是威名远扬的新四军第七师诞生地、皖江抗日根据地的一处重要堡垒。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后,胡家瓦屋成为突围新四军指战员的重要集结点。同年2月1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中央书记处起草的电报指出:“去年10月你们复电谓巢湖、瓦埠湖间不过百里,通过甚难,但现时我在无为、桐城已有根据地,虽只一、二县,其战略意义却胜过敌后大块根据地,应极端重视之。”这段话,说明当时无为根据地在抗战中占据重要地位。

2月,中共中央军委将在华中的八路军、新四军改编为7个师,并决定将散布在皖中、皖南地区的新四军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七师。19日,中共中央军委任命张鼎丞为新四军第七师师长(未到职,后为谭希林),曾希圣为政委。

第七师成立后,当年即取得了很好的战绩:恢复了部队作战情绪,也恢复了无为、皖南游击根据地;发展了无、潜、岳、宿、桐等地游击根据地,在某些地方建立了民主政权,发展了地方武装,并在4月24日于桐、潜边境与五师会合;粉碎了敌伪“扫荡”,控制了无为;包围、打击了皖南、皖中敌伪,在桐东初次反顽斗争中获得胜利,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

1941年6月下旬,驻无为县城的日伪军700余人向严桥地区进行“扫荡”,第七师五十六团三营七连在新民乡武工队的配合下,在红庙郑岗一带阻击日军骚扰,经过激战,毙伤日伪30余人,迫使日伪军逃回县城。1941年秋,第七师在巢南山区站稳了脚跟,先后拔除了石涧埠、夏家二房村和南岳寺三处日伪据点。1942年初,第七师主力部队已逐渐发展壮大,增加到4000人。

1945年8月23日,在代师长谭希林、师参谋长孙仲德及十九旅政委黄火星的指挥下,五十五团、五十六团与含和支队独立团在临江地方武装和民兵的配合下,对裕溪河北岸的雍家镇发起了攻击。此战是第七师投入兵力最多、歼灭伪军最多的一次战斗。歼伪军1200余人,其中毙伤伪副团长以下官兵400余人。

1945年9月开始,第七师主力部队、皖江党政机关,以及部分地方武装奉中共中央之命,由无为分兵长江、巢湖两路挺进苏北、山东,开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转移。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尽管距离那一段峥嵘岁月已过80余载,但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旧址却被妥善保存了下来。

烈日下,位于芜湖市无为市红庙镇海云村的新四军第七师司令部旧址显得格外庄严肃穆。自第七师成立,至1945年10月撤出皖江地区,这里一直是师司令部的驻地。当年由曾希圣亲手栽植的两棵梨树,依然枝繁叶茂。

据新四军第七师司令部旧址工作人员介绍,这处旧址早在1989年5月就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如今,新四军第七师司令部旧址与无为市皖江烈士陵园、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铁军”精神,在这里依然代代相传、薪火不断。

繁昌保卫战中新四军前沿阵地(资料图)

1937年12月10日,日军占领芜湖,不仅对芜湖人民进行残酷的军事统治,还推行一整套殖民政策,肆无忌惮地进行文化侵略。日伪深知舆论之重要,首先建立新闻机构,作为喉舌。1938年7月17日,伪县署炮制出一份汉奸报纸《芜湖新报》。该报除发行日报外,并刊行晚报,日销量仅两三千份。此外,汪伪旗下的中央电讯社也在芜湖设有分社,每日发出电讯稿。报纸和电讯社充当日军代言人,意图鼓吹所谓“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中日亲善”等。

舞台艺术对人们思想的影响极强,日伪也不放过。伪芜湖县政府特别成立了一个“戏剧审查委员会”,曾通过决议,控制剧场、剧团和演出活动,审查剧目,协调票价,征收娱乐税,严防“不轨分子袭扰”。在这一压迫下,当时芜湖几家剧场,如光明戏院、娱乐大戏院、艺术大戏院、复兴大舞台等,演出的都是传统剧目,情节荒唐、怪诞、恐怖,内容多为诲淫诲盗之类,大大败坏了社会风气。

不仅如此,日军还利用戏院宣传“效忠天皇”等殖民理念,如公园大舞台(原公园路26号、市歌舞团排练场)汉奸经理,于1939年2月11日的《芜湖新报》上公开发表《启事》云:“今天为神武天皇纪元节,本园休业一天,明天照常开演。欢迎皇军,每位十钱,小账随意。”暴露了一副奴才相。

日军还直接插手电影业。1939年秋,在万安路(今新芜路)建东洋式电影院一座,取名“东和”后又称“东和剧场”。开业后,专门为日军放映日本影片。“东和”的设立引起芜湖人民的仇恨,一周后,我抗日志士利用买票的机会,投放定时炸弹一枚,将该院票房炸毁。日军极为震惊,大肆搜查,结果一无所获。

芜湖书市在皖省本来首屈一指,抗战前夕已有书店13家,颇具规模的有绩溪人汪孟邹创办的科学图书社、黄富堂开设的文富山房。全国闻名的商务、中华、世界三大书局也在芜湖设有分销店。抗战期间,日机对芜湖狂轰滥炸,中华书局分销店(上长街145号)和隶属文富山房的大文堂书店(中长街蒋家巷)均被炸毁,经济损失甚巨。科学图书社也被迫封门,其他规模较大的书店也都迁离或停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9日,国民党军开进芜湖受降,汪伪大小傀儡纷纷作鸟兽散。日寇占领芜湖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共芜湖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提供)

【铭记英雄·不朽丰碑】海鸥将军戴安澜

戴安澜又名戴炳阳,原名衍功,自号“海鸥”,芜湖无为人,毕业于黄埔军校,曾参加北伐战争。抗战期间,他在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中屡建战功。

戴安澜像(资料图)新华社发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与数倍于己的日军在同古展开血战。他带头立下遗嘱:“只要还有一兵一卒,亦需坚守到底。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全师各级指挥官纷纷效仿,誓与同古共存亡。

历时12天的同古保卫战,第200师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予敌重创,打出了国威。

不久之后,部队遭遇敌人袭击,戴安澜身负重伤,在距祖国只有100多公里的茅邦村,38岁的“海鸥”艰难地向祖国的方向凝望片刻后,永远闭上了双眼,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反攻!反攻!祖国万岁!”

1943年4月1日,戴安澜将军追悼仪式在广西全州举行,毛主席亲笔题赠挽词:“海鸥将军千古。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1948年5月3日,戴安澜的灵柩从全州迁葬芜湖。1956年9月,被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追认为革命烈士。2009年9月,在“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戴安澜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资料图由中共芜湖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提供

作者: 编辑:邹俊瑜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