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洛八办”:抗战烽火中的坚强枢纽

2025-08-04 16:02

来源:

清晨的阳光洒在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九都路222号院的清代砖墙上,青灰色瓦片间浮动着金色的光斑。

7月27日一早,游客已在这里排起长队,等待进入八路军驻洛办事处(以下简称“洛八办”)纪念馆参观。这座始建于1831年的庄氏宅院,在1938年至1942年间,曾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坚强枢纽,撑起连接延安与华北、华中根据地的隐秘生命线。

走进院落,一口普通的老井静默在角落。1971年夏,市民清理这口井时,意外发现120余件抗战文物,揭开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栾川四名进步青年经这里参加新四军

保定私立育德中学校徽

刘向三印

刘少奇住室旧址

抗大一分校证章

电台室复原室

危难之际,应运而生

“洛八办”的诞生与抗日战争有着密切联系。

在“洛八办”纪念馆,有一枚犀牛角材质印章,刻有“刘向三印”四字。这枚小小的印章,见证了“洛八办”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应运而生的历史。

1938年春,华北沦陷的阴影笼罩中原大地。日军相继占领豫北和晋南,洛阳作为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和河南省政府所在地、西北大后方门户,成为阻挡日军南下的重要屏障。

当时,正值第二次国共合作。面对危急形势,在洛阳设立一个公开的八路军办事机构,成为战略布局的关键一着。中共中央未雨绸缪,决定在洛阳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准备一旦日寇侵占豫西,就在伏牛、桐柏山区及豫皖等边区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38年中秋节前,毛泽东主席召见时年29岁、在军委统战部工作的刘向三,赋予其筹建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的重任。毛泽东清晰指示,办事处主要任务有3项:一是在日军过黄河后,准备在河南一带打游击;二是开展国民党上层统战工作;三是为地方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方便。

1938年9月,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签署了在洛阳设立办事处的公文。当年10月,刘向三率领50余名工作人员,从延安来到洛阳。时任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却不同意在洛阳设立一个共产党的办事机构。经再三协商,刘向三留下十几人在此设立了通讯处。

转机出现在1939年1月,卫立煌调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经他同意将通讯处正式改为驻洛办事处,也就是八路军驻洛办事处。

“洛八办”的选址暗藏智慧。如今的九都路222号,曾经为贴廓巷56号,这处院子东连郑洛公路,西接洛潼公路,南临洛河最大渡口南关渡口,且院落后门与老百姓民房相连,便于隐蔽转移。这里还是洛阳商号集中区,为物资采购提供天然掩护。

就这样,洛阳南门外贴廓巷56号被选定为办事处。

红色枢纽,生命通道

步入“洛八办”纪念馆展厅,两枚斑驳的徽章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保定私立育德中学校徽和抗大一分校证章。这些徽章,见证了“洛八办”作为“连接延安与华北、华中根据地交通枢纽”的重要使命。

依托洛阳的战略位置,“洛八办”在当时开辟出东南西北4条交通线。东到新四军彭雪枫部;南有两条,一条到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所在地确山竹沟,另一条延伸至新四军李先念部;西到八路军驻陕办事处,如有需要转运至延安;北到八路军总部武乡。刘少奇、朱德等领导人及大批军政干部经此往来。

当时,国统区青年学生奔赴根据地受阻。“洛八办”创造性地采用两种方式突破封锁:一是让青年学生在办事处换上军装后公开前往;二是由办事处的交通员带领秘密前往。

在展柜的一张黑白照片中,宋绍光、梁贯初、程迈和牛书涵等4位栾川进步青年笑容灿烂。1939年,他们经“洛八办”介绍参加新四军。后来,他们捐赠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纪念馆中院的电台室复原场景,常常引人驻足。“洛八办”的电台曾是同党中央、八路军总部、西安办事处、重庆办事处、新四军彭雪枫部、中原局、北方局等地保持密切联系的主要通信工具。卫立煌发给我党我军领导人的电报,为防止国民党特务查看,有时也通过这部电台发送。

3年多时间内,“洛八办”为革命根据地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支撑,经这里转送的我党、我军人员约70批1400余人,护送奔赴延安的进步青年2700余名,同时还为根据地筹集运送大量军需物资,有力地支持了华北、华中地区的抗日战争。

统战阵地,凝聚力量

党中央十分重视“洛八办”的工作,毛泽东多次通过电台下达有关指导,刘少奇、朱德、彭德怀等同志也多次到“洛八办”指导和部署工作。

“洛八办”成立后,按照上级指示,积极做好卫立煌等国民党高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并印发《八路军战报》《拂晓报》,转发《新华日报》《群众》重要文章,秘密发行毛泽东《论持久战》等著作,让思想的火种在国统区悄然传播。

“洛八办”卓有成效的统战与情报工作,扩大了中共在第一战区军队上层中的影响,宣传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功绩,为党中央及时了解第一战区和华中日军及国民党军队的有关情报、制定斗争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打退国民党两次反共高潮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9年1月、3月、9月,刘少奇3次来到“洛八办”,虽然每次停留时间都不长,但对贯彻和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对党组织在豫西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洛八办”之所以能经受住两次反共高潮并坚持到1942年2月撤离,与其坚持抗战、积极开展统战工作,特别是对卫立煌的统战工作是分不开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简陋的居室里,还发生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刘少奇修改完善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第一次系统地阐明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问题,明确提出了共产党员增强党性的基本要求,是我党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一次理论创新,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被迫撤离,井藏星火

1941年12月,阴云笼罩“洛八办”。蒋介石以“中条山战役失利”为名撤换卫立煌,改派反共态度坚决的蒋鼎文接任。蒋鼎文一上任即发难:撤销“洛八办”,否则强行改编。以前,特务对“洛八办”是暗中监视跟踪,蒋鼎文到任后,监视跟踪公开化。

随着形势的不断恶化,“洛八办”已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经请示中央,1942年1月底,办事处作出撤离洛阳的艰难决定。2月1日凌晨,撤离行动悄然展开。工作人员将不便携带的文件、证章等机密物品打包,悄悄投入南院水井。

当最后一批物品沉入井底,工作人员兵分两路撤退,一路回延安,一路回八路军总部。由于撤退计划泄露,回延安的人员经过与敌人周旋,成功脱险;而回总部的人员,路上遭到敌人伏击,不幸被捕。在狱中,他们依然坚定对党和革命的信仰,互相鼓励,坚定为党牺牲的信念,团结起来与国民党特务作斗争。

从此,120余件物品在井底的黑暗中等待黎明。

1985年12月,当刘向三得知“洛八办”纪念馆准备筹建时,捐赠了那枚见证“洛八办”诞生的犀角印章。一同捐赠的还有个马褡子——从长征前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行囊……这些物件,无声诉说着革命者的简朴与坚韧。

参观者重温入党誓词

青少年在这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纪念馆院内的老井

纪念馆大门外景

精神永续,薪火相传

1985年,“洛八办”纪念馆正式建立。馆内现有文物近千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2件(套)、二级文物10件(套)、三级文物308件(套)、一般文物623件(套)。

“洛八办”纪念馆旧址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9月,“洛八办”成为洛阳市首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近年来,“洛八办”纪念馆充分发挥功能作用,不断创新形式,持续开展“抗战堡垒 红色枢纽——八路军驻洛办事处史实展”等红色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发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庄严肃穆的纪念馆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刘少奇在厢房修改文稿的笔尖沙沙声,电台室昼夜不停的嘀嗒声,青年学生换上军装奔赴前线的脚步声……

那口老井水波不兴,如一面明镜,映照出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韧与智慧。井中打捞出的不只是证章文物,更是一段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

“洛八办”存在的3年半时光虽短,却以星火之光照亮中原抗战征程。那些镌刻在青砖灰瓦间的忠诚与担当,那些隐匿于电波密文中的智慧与勇气,已然熔铸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篇章。

作者: 编辑:邹俊瑜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