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哪儿来的?杭州多个小区出现这种奇怪的动物

2025-08-04 14:41

来源:

“杭州小区怎么会出现貉?”

前几天,有网友在社交账号发帖:“好奇怪,这里是杭州城北,离动物园和城市山林至少十几公里,难以置信。”

出现在小区的貉一点都不怕人

视频里,小区人行道上,一只貉大摇大摆散步,不时与碰到的猫儿互动,一点不怕人,一些业主还上前围观拍照。

小区居民围观拍照

记者了解到,小区是西湖区萍水西街的优盘时代,不少业主拍下这只貉的行踪。

上周三晚上,张女士下楼出门,在楼下与一只貉“狭路相逢”。张女士告诉记者,它可能肚子饿了,正在吃流浪猫的猫粮。

猫貉对峙

“当时很多人都看见了,这只貉很乖的,不怕人也不攻击人,第二天晚上7点不到,消防员来了,晚上9点我回到小区,这只貉就不在小区了。”

当晚6点左右,另一位业主也在小区碰到这只貉。“从草丛里跑出来,当时我还没认出来,以为是新物种,小动物跟我对视了一下,又仓皇钻进了草丛里。我观察了好久,才认出应该是貉。会不会是从动物园里跑出来的?要不要报告林业局?”

消防队员也来了

小区物业告诉记者,上周四、周五小区确实出现过貉,据居民观察应该是同一只,体形比小狗小一点。“我们也不知道这只貉是从什么地方跑来的,这里离西湖景区比较远,附近也没有山地。”

5年前杭州才第一次拍到野生貉

记者将居民拍摄的视频发给动物保护人士,经辨认,的确是貉,大概率是野生的

貉(hé),犬科,长得像浣熊也像狗,体形在二者之间,在平原、丘陵、山地、草原、河川、溪流栖息,白天窝在洞里,晚上出来觅食。

性情温驯,胆小怕人,一般无攻击性。

成语“一丘之貉”出自《汉书·杨恽传》,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貉。”意为同一山丘上的貉,比喻彼此同样低劣,并无差异。

汉朝名人杨恽,果敢正直,当他听说匈奴首领单于被杀后感慨:自古以来,各朝各代的君王都喜欢弃忠臣不用,偏信小人谗言,他们就像同一个山丘里的貉,没有什么差别。

据报道,2019年9月13日,安吉进行了一次野生动物调查,在全县布设近200台野外红外相机,回收照片视频总量近8万张。其中有两只“毛团团”的动物,步态悠闲爬过镜头前,几位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看到照片,几乎同时断定:这是野生貉,还是一对母子。在红外相机监测数据中,这是首次发现野生貉,在浙江尚属首例。

2020年10月,杭州原乡野地生态保护与研究中心在良渚东明山上,安置了10台红外相机,意外地发现了野生貉,这是杭州境内第一次拍到野生貉。

这几年,野生貉在杭州也偶尔出现过。2022年3月18日晚10点左右,橙友纪女士报料,拱墅区融信公馆发现了一只小浣熊。后来专家看过照片认定,是一只野生貉。

动物保护人士:

不会伤害人,尽量不要干扰它

优盘时代小区发现貉的消息,引起杭州其他小区居民的关注。

“我们小区很多,是西溪北边的小区。”

“视频这个体型小,我们小区里那个大,流浪猫也打不过。”

“貉其实比我们人类更早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它们才是原住民,野生貉的回归,说明生态变好了。”

也有人疑虑,貉在小区里大摇大摆,会不会伤人?会不会影响小区生活环境?

杭州市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貉不会伤人。如果是野生貉,没有受伤,没有造成影响,就随它去,尽量不要干扰它的活动。“目前貉在上海蛮多的,杭州这边接到市民反映野生貉活动不是很多。”

今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关于调整公布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的通知》,新名录相比原名录新增了49种,如鼬獾、猪獾、亚洲狗獾等;调出了82种,如狼、赤狐、豹猫等,貉也在调出名单里。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之前的《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为2016年公布,距今已近9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省野生动物生境条件、资源状况都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名录与当前野生动物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已不相适应。

“野生动物进城”最典型案例

上海刚刚完成第四次“貉口普查”

今年7月,上海112个小区,300多位全国志愿者随机组队,在夜里深入小区探寻踪迹、询问居民。10天前,112个小区陆续完成了上海第四次“貉口普查”,网上直播的调查过程吸引了大量网友观看。

近几年上海市区出现大量的野生貉踪迹。去年央视曾经报道: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共有300多个点位发现了野生动物貉的存在,截至2023年共发现5000多只。“貉”是原产于东亚地区的古老犬科动物,喜欢夜晚和成群出没。可近年来,一直生活在野外的貉,却侵入上海市民的生存空间,在小区里安家。目前5000多只貉已经以家庭和小种群为单位,遍布上海包括崇明岛在内所有行政区……

据《解放日报》报道:貉进城后,偏好在灌丛、假山、地下车库等空间栖息。在青浦,它们还住进无人居住的别墅。西郊古北国际别墅小区物业负责人说,小区面积共33万平方米,目前有五六栋别墅的私家花园无人打理,杂草丛生,经常有貉出没做窝……小区居委会主任说,这两年貉的繁殖问题越来越严重,除了环境因素,小区居民投喂也是原因之一。

有居民希望帮忙“请走”这些不速之客,赵巷镇林业站工作人员说,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目前没有出现伤人事件,没理由抓捕小区里的貉。最终,林业站给小区居民发放了驱狗丸,让大家撒在自家院子附近,避免貉进入。

2019年,上海发起“貉以为家”项目,2022年开始第一次“貉口普查”。调查发起单位是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调查目标是解答公众关切的问题:上海究竟有多少貉?数量有没有失控?如何制定科学管理策略?

调查认为,城市快速发展,城区与郊野的边界逐渐模糊,使很多野生动物原有的自然栖息地不复存在,于是一种被称为“野生动物进城”的现象出现,貉就是上海“野生动物进城”最典型的案例。

带队进行过三次“貉口普查”的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王放说,通过调查100多个小区,发现近几年貉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而貉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为投喂。

“上海动物园根本就接收不了那么多貉。如果放归野外呢?我们曾做过调研,给放归的貉戴上GPS,最后发现它们放归后的死亡率接近100%。”

王放说,绝大多数貉还是怕人的,不怕人的貉更多是依赖、利用人类解决吃喝问题,不具有攻击性。建议居民和它相处中遵守“四不”原则,即不害怕、不投喂、不接触、不伤害。

(图片均由小区居民提供)

(内容来源: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作者: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