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儿童时报》,笔阵横扫为抗日

2025-08-04 10:29

来源:

在民国时期创办的儿童刊物中,有一份在绍兴创办的报纸绝对是当时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抗战时期,常刊发抗日文章,报纸影响很大,发展成了全国性的儿童报纸,销量最高时达2万多份,读者遍及国内各省,甚至朝鲜和东南亚地区也有订户,影响远及英国与法国。

这份报纸名叫《儿童时报》,创办于1930年6月1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儿童报纸,后改名《中国儿童时报》。这份面向儿童群体刊发的报纸,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紧随时事,化身为抗战宣传阵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如今这份报纸珍藏在绍兴市档案馆,触摸这些早已泛黄的纸张,依旧清晰的文字仿佛一直在讲述着那段从不曾遗忘的历史。

坚持办报19年

“馆里目前共收藏了50多期《儿童时报》,多年前由我市知名收藏家王德轩捐赠。”在绍兴市档案馆特藏室里,记者看到了这些老报纸,每一张报纸都被透明的塑封纸仔细包装,并保存在特别定制的匣子内。

1930年6月1日,《儿童时报》在绍兴面世,其办报宗旨是“培养社会儿童与科学儿童相结合的新中国儿童”。该报由曾任绍兴县教育局督学的田锡安发起创办并任社长,高天栖担任编辑主任,柯灵任该报编辑之一,社址就设在当时的绍兴城区泰清里(即现在的环山路南段一带)。之所以有学者认为《儿童时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报纸,这是因为这张报纸不同于20世纪初期以杂志形式出版的那种“儿童报”,其采用单张双面印刷,一期4个版面,每3日一期,有比较明显的报刊特征。

记者在第103期、109期《儿童时报》上看到,报纸的第一版为儿童新闻,头条多是一篇小评论,其余多是与孩子相关的新闻,广到国际上的儿童信息,细到教科书的发行;第二版刊登国际新闻,以及成人投稿;第三版为科学、文艺版,通俗地介绍科学常识,发表优秀儿童读物;第四版则选登儿童自己写的作品。此外,该报还刊发一些歌曲、谜语、游戏等。

1931年9月,《儿童时报》报社迁到了杭州,报纸正式更名为《中国儿童时报》,报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书画家经亨颐先生题写。《中国儿童时报》新开设了寓教于乐的“漫画科学”“健康讲座”“音乐的故事”等栏目。后来,报纸还陆续辟有《冰儿信箱》《芳儿信箱》,通过“信箱”跟小朋友谈心。

王德轩介绍,《中国儿童时报》的办报形势深受当时战争局势影响,在杭州沦陷后,经历停刊、复刊,报社辗转省内金华、福建永安等地坚持出版发行。1949年5月,随着杭州解放,《中国儿童时报》正式停刊,至此,这张从绍兴发源的儿童报纸,坚持办报近19年,在中国近代儿童出版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激发爱国热情

《儿童时报》是一份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创办的报纸,自创刊起就与“爱国”一词紧密相连,目标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时事,抗日战争时期,率先提出“全国儿童总动员”的战斗口号,向儿童宣传抗战救国的思想,

记者从早期的《儿童时报》上看到,编辑在报纸的醒目位置开设“今天的纪念日”专栏,简略地介绍出版当天发生的大事件,如历史名人事迹、不平等条约签订等,凸显爱国主义的思想主题。

“我们很希望当局尽力交涉,不要再随便了事!”发行于民国二十年(1931)4月7日的第103期《儿童时报》头版头条是一篇评论文章,题为《日军的横暴》,作者翱翔。评论的内容主要针对日军于1931年3月29日在沈阳的蛮横行为,从这则评论中,儿童读者可以了解到“我国东北各省,差不多是全在日人侵略势力的下面的”的恶劣态势。

记者了解到,抗战时期,为了使孩子们懂得国家兴亡和民族安危,报纸增设了“抗建儿童”栏目。后来随着抗战形势不断变化,报纸又先后开辟了《九·一八专号》《中秋专号》,并发表儿童自导自演的剧本《沈阳血》《到喜峰口去》《九·一八以后》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对孩子们进行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教育。“九·一八”“七七事变”后,《时报》不仅让儿童了解时事,而且还激发儿童誓雪国耻,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曾发起向读者筹集现金和慰劳品的活动,并向东北抗日名将寄赠锦旗和现金等,深得杭州各界民众的信赖和支持,报纸声誉也得到极大提高。

1944年,随着抗战形势扭转,刊发的战争稿件中也出现了新气象。记者从王德轩老人的藏品中看到,出版于1944年8月16日的第1242期报纸上,头版就刊出了四则抗战消息。其中头条消息为《五届空军节》,刊发了空军战绩抗战全面爆发后的空军战绩。编辑还在消息前加了编者按:“十四日是抗战以来第五届空军节。我国空军及中美混合团的所有英雄们历年所创造的辉煌战绩,在我国抗战史上已占着最重要而最光荣的一页……”

办报影响深远

在民国时期创办的儿童刊物中,这份儿童报纸绝对是行业内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抗战时期,由于常刊发抗日文章,报纸影响很大,发展成了全国性的儿童报纸,销量最高的时候达两万多份,读者遍及国内各省,甚至朝鲜和东南亚地区也有订户,其影响远及英国与法国。

此外,报纸还云集了一批文化界名人,更是扩大了报纸的影响力。柯灵作为《儿童时报》首任编辑,报纸上不乏他的笔墨,有时候是一篇“编者按”,有时候他会介绍优秀的儿童读物,还有一些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技巧,以及他撰写的儿歌、新诗、杂记等。在第106期的版面上,柯灵就发表了一篇题为《三个容易用错的字》的短文,向小读者们普及语文知识。

为了让版面活跃,增加可读性和可看性,报社聘请了多位特约撰述,文字方面有钱耕萃、陶秉珍等,并向丰子恺、潘天寿等名人约画稿,请他们为报纸撰稿绘画,让版面看上去更为灵动活泼。有资料表明,丰子恺曾为报纸作画7幅。

创新,也成为这份报纸扩大影响力的原因之一。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3月13日出版的第575期中,记者看到了一份彩色套印的《儿童时报画报》,由于出版日期与植树节就差了一天,这一期的画报就被策划为“植树节号”,两版图片均与植树节相关,由一位画手绘制,用4种颜色印刷,增加了画面的美观度。可见。据介绍,限于绍兴当时的印刷技术,画报是专程送去上海印刷的。记者翻阅了王德轩所收藏的所有《儿童时报》(包含《中国儿童时报》),仅有这一份彩色套印的画报。

回首中国近代出版史,绍兴的报刊业发展不可谓成绩斐然。据《绍兴市志》介绍,从1903年至1949年,绍兴境内先后出版报纸105种、杂志170种,开设通讯社47家,数量之多在省内仅次于杭州。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第一份儿童报纸诞生于绍兴,并在全国都具有影响力,也就不足为奇。”王德轩说。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敏霞 编辑:宋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