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落实“人才强省”战略,滨海新区扎实推行“科技副总”制度,已精准选派14名专家深入企业,为科技成果转化与经济发展架设智力桥梁。
“科技副总”的核心在于成果而非职务。其定位明确:须是来自科研机构、具备科技实力的专家,须深入企业实地履职,须承担明确的职责与接受考核。为此,新区构建“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的结对机制,将“科技副总”纳入高能级科创平台“伙伴计划”,选聘应用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带着技术与成果下沉一线。他们从实验室走向车间,直面问题,提供方案,有效破解了产学研“两张皮”难题。
这一制度设计,精准弥合了高校科研与企业需求间的鸿沟。一方面,推动科研人员走出“象牙塔”,扎根于企业生产线;另一方面,为企业配备了驻厂“专家医生”。长期以来,科研机构成果常因缺乏产业视角而转化困难,企业则受困技术瓶颈难以突破。“科技副总”深入工厂,以“靶向研发”取代“闭门造车”,成为产研融合的强力“黏合剂”,让高校理论优势与企业实践经验发生“反应”,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产研融合的本质是“研”为“产”所用,“产”为“研”提供实践场景,关键在于将两条平行线扭转为交织线。“科技副总”不仅是“教授”与“副总”的身份切换,更是无障碍融合机制的创新实践,它为破解成果转化难题提供了有效载体。14名“科技副总”深入一线,推动的不仅是单项技术突破,更是创新生态的重构,尤其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促进了超越短期合作的多要素深度融合。
“科技副总”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推动成果落地的实用性与驱动效能提升的实效性。实践证明,产研融合无需繁复的“高大上”平台,而需务实的渠道建设。当制度能让科研人员“沉下去”、企业需求“浮上来”、创新成果“动起来”,科研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便水到渠成。滨海新区的实践启示我们:打通产研壁垒的关键,在于架设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的坚实“桥梁”。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亦 声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