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庆民的工作室,有一个看似“伤痕累累”的民国紫砂茶壶。壶身上,数十枚特制的铜钉如精巧的星点,将曾经粉碎的壶身严丝合缝地重新连接,手柄缺失处则以锡巧妙填补。去年,这件被田庆民“妙手回春”的作品,在第十二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惊艳亮相,一举夺得“精品创作大赛”金奖。
田庆民是绍兴市工艺美术大师、越城区锔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看他修复瓷器,钻孔、嵌钉、敲击,动作一气呵成,真功夫在毫厘之间,“钻孔不能穿破瓷器本身,如果点位和力度差一点,要么固定不牢,要么直接钻通,这全凭手上几十年的感觉。”
“订书针”笔筒别具风格。越城区文化馆供图
“小时候看长辈将碎了的碗盏‘钉’好,觉得很神奇。”田庆民介绍说,锔瓷技艺源远流长,一般认为唐代镶口是其前身,到北宋时技艺成熟。历史上,它分“粗活”“细活”:“粗活”修补民间锅碗,按钉收费,是勤俭持家的见证;“细活”则称“锔活秀”,为达官贵人服务,锔钉成梅花等图案,甚至故意制造裂纹(如紫砂壶黄豆胀裂法)再修补以求独特美感。地域上,山东足皮钻、河南弓钻、河北歪把钻各成一派。
然而,这门曾维系无数器物生命的手艺,如今却面临无人传承的危机。工业化生产让瓷器变得廉价易得,东西坏了人们习惯直接丢弃更换。田庆民说:“我们老一辈师傅年纪都大了,但年轻人觉得学这个耗时长、见效慢、难赚钱,不愿沉下心来学。”
尽管收藏热让锔瓷修复的古董受到关注,但仅靠修补老物件,这门手艺的生存空间依然有限。
面对困境,田庆民选择主动求变,为锔瓷在当代艺术中寻找新生。
“实用价值弱了,就得在艺术和收藏价值上做文章。”他的思路清晰:一是化“缺陷”为个性,将裂缝本身升华为艺术表达的独特语言;二是将锔钉艺术化,即使在完好无损的现代瓷器上,也用锔钉创作兼具结构美与装饰美的新纹样。工作室里,融合了传统锔钉与银器雕刻技艺的作品比比皆是。他摸索出“银锡”结合雕刻技法,让锔钉本身成为精美的装饰。
“传统是我们的根,不能丢,但必须长出适应时代的新枝丫。”田庆民说。他的多件创新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和藏家收藏,证明了这条新路的可行性。那一枚枚嵌入瓷器的金钉铜钉,不仅修复了破碎的器物,更像是在为这门千年手艺本身缝合断裂的传承之链。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陈烁 文/摄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