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奔驰女司机被曝“亮证逼迫让路”,傲慢从何而来?

2025-08-02 14:41

来源:

(一)

近日,广西防城港一网友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下了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道路纠纷。

一名网友驾车途中,与一辆奔驰车狭路相逢。网友提前避让,对面奔驰车的女司机却不依不饶,甚至还亮出“证件”要求倒车让路,更是仅凭车牌就报出了他的家庭住址、姓氏,令人不寒而栗。

狭窄道路上两车相遇,本来相互谦让,和和气气就过去了。结果——

“要不然,我就拿证了哦!”这是威胁。

“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是谁吗?”这是恐吓。

“叫你把视频删掉。”这是命令。

几句嚣张的言语,几个傲慢的举动,让一场普通会车纠纷升级为舆论焦点,引发全网追问:不让路就亮证,这是什么证这么管用?


(二)

事实上,让公众愤怒的不是谁让谁倒车的交通纠纷问题,而是权力被滥用的危险信号。

“亮证开路”不是孤例。此前某地曾曝出公职人员在遭遇酒驾检查时,掏出警官证反问执勤交警“能不能走”。还有人因不满理发店店员服务,出示证件后扬言“叫我们大队的人来”。当证件沦为胁迫平民退让的工具,当“执法”被异化为“特权优先”的宣言,崩塌的不仅是个体权益,更是公众对权力公信的根本信任。

“查你如点菜”让人不安。从车牌到家庭住址,从姓氏到个人信息,这些本应严格保密的公民隐私成了随手可查的“公开资料”。这种未经授权的信息查询,不仅违反个人信息保护法,更摧毁着社会的信任基石。当普通人的隐私可以被随意调取用于威胁恐吓,安全感便无从谈起。

“民警上门”引发疑虑。事情发酵后,当地警方深夜上门,要求网友删除视频并向女司机道歉,更是引发公众对执法公正性的质疑。

在这起纠纷中,公众期待的是执法部门能够秉持公正,全面调查事件真相,而非在事件尚未清晰时,便要求曝光者删帖道歉。这种“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处理方式不仅难以平息舆论,反而加深了公众对执法公正性的怀疑,损害了执法部门的公信力。

(三)

目前,广西防城港当地警方已发出通报,表示正在开展全面调查。8月2日,广西互联网辟谣平台通报:网传“亮证女”为公安部门某领导为不实消息,视频中的“亮证女”与传言的蓝某某不是同一人。

而公众对“亮证姐”事件的高度关注,本质上是在追问社会公平的根本问题。

不能以器物论贫富。事件曝光后,“奔驰女”成为舆论热议的符号,车辆品牌无形中被当作身份分层的标尺,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贫富标签化。这种将器物与财富、地位简单绑定的思维,恰恰落入了“以车取人”的认知陷阱。事实上,车辆只是代步工具,既不能证明车主道德高尚,也不该成为特权的注脚。

不能以贫富论优劣。“开奔驰便可颐指气使”“持证件即高人一等”此类逻辑的本质,是将经济资本或职务身份偷换为道德优越性,是对平等价值观的公然践踏。在法治社会的框架下,财富多寡、职务高低不等于拥有呵斥他人的特权,平等的人格尊严才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

不能以私欲侵蚀公权的公信力。公权力来自人民的赋予,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利益、保障公民权利,绝不能成为满足个人私欲、欺压他人的工具。执法者更应以身作则,坚守法治底线,让权力在制度的笼子里规范运行,而不是成为特权思维的“保护伞”。

漫谈君以为,道路或许狭窄,但权力的运行通道必须宽广且规范;证件可以携带,但公权力的边界不容丝毫僭越。

人们期待的并非一场情绪化的“舆论审判”,而是一次对“权力如何正确使用”的严肃审视与郑重重申。

权力的边界应该划在哪里?公民隐私的防线应该如何守卫?执法的程序应该如何坚守?每一次对特权行为的纠正,每一次对权力边界的厘清,都是在为社会公平正义加固基石。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金哲楠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