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徐州日报》转载新华社文章《血战台儿庄 激战禹王山——徐州会战回眸》报道:1937年底,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济南后,企图南北对进会攻位于中国两大交通动脉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交会点的徐州,再西进郑州,南攻武汉……民族危亡之际,中华儿女空前团结,同仇敌忾、共御外侮。
此时期的徐州,距前沿战场不足百里的千年古城,本土的文艺剧团、文学社团在第二战场担当起“唤起民众、共赴国难”的责任,国内闻名的演艺家、作家也纷纷来到徐州这个抗战沿线城市。炮火与歌声并起,笔墨与刺刀同行,徐州由此成为全国文艺抗战前线的一个缩影。
全民抗战,燃动徐州
1937年,从七七事变开始,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山河破碎,民族危亡。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努力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一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全国展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中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此形成。
据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徐州抗战画史》记载,1937年10月,国民政府在津浦路沿线地区以徐州为中心设立第五战区,任命李宗仁为司令长官,司令部驻地设在徐州。11月,第五战区民众抗日总动员委员会成立,李宗仁任主任委员。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中共河南省委指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特委于11月迁驻徐州。郭子化以从延安回乡参加抗日的共产党员身份拜会了李宗仁,随后以半公开的共产党员身份开展总动委会的工作。在特委的指示下,中共铜山工委书记郭影秋担任总动委会组织部总干事,不久又当选为常务委员。
总动委会成立后,各县也相继成立了动委会,各种抗日民众团体纷纷建立。各县动委会主任委员由国民党主要行政官员兼任,第五战区所属苏鲁皖20多个县的动委会指导员,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或倾向共产党的进步人士。
在徐州的全民抗战队伍里,有一支特殊的抗日力量,他们是不拿枪的文艺战士。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了进一步推动抗日宣传工作,组织起各种团体,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充分发挥了动员民众、团结抗日的作用。
从街头墙报到黄河大合唱,文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无形纽带。李可染、王寄舟等徐州籍艺术家以画笔作武器声讨日寇,冼星海、臧克家等国内名家也先后来到徐州,与徐州文艺家深入乡村和民众鼓舞自救,向徐州民众宣传积极进步的抗日新思想,渲染民主抗日的氛围,带动了更多人加入抗日。
群贤毕至,真情投入
成立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徐州民众教育馆,旧址在今徐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位置。该馆以引领徐州文化教育宣传之先为己任,集中了徐州文艺界李可染、郑培心、王寄舟等名家教员。七七事变后,作为当时的官方文化教育机构,徐州民众教育馆一度成为徐州文艺界抗战的重要场所。
把琴弦拧成弓弦,以舞台为战场,用色彩、旋律与文字,唤醒沉睡的土地与人心——据徐州音乐家郑培心回忆文章,1937年,徐州民众教育馆成立抗日宣传队,下设4个组。美术组以连环画的形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通常是李可染设计并作画,其他人设色或编写文字说明,使之成为一套完整的连环画;话剧组有20余人,经常演出的剧目有活报剧《九一八以来》等;音乐组设有合唱队,凡宣传队的队员都是参加合唱队的队员,女队员除担任大合唱外,还负责家庭访问工作;讲解组负责抗日连环画的讲解,在话剧演出的中间插空用快板形式揭露日军侵华暴行。
抗日宣传队每到一地,便选择适当的广场,先用锣鼓敲起来,儿童来得最早,等群众来得多了,再将全套的宣传漫画挂起来,让群众观看,讲解员认真地一幅幅解说。群众看了宣传画,对日军的暴行更加憎恨,然后由合唱队唱《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等,这时老少群众纷纷向宣传队这里集中,大家再开始进行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等演出。
从郑集、黄集,到柳新、马坡,徐州民众教育馆的抗日宣传队每到一地,接受宣传的群众都在千人左右,凡有小学校的村庄,都由郑培心负责教唱抗日歌曲。
郑培心在文章中感慨:“这些抗日活动,教育了广大的群众,也教育了我们自己,后来这个宣传队的队员个个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
徐州民众教育馆于1937年底在日寇全面侵华的形势下解散,郑培心所说的“后来这个宣传队的队员个个都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其中包括1937年离徐后辗转西安、武汉、桂林等抗日前沿创作抗日宣传画的李可染和以黑白版画为阵地的“刀锋战士”王寄舟。
明星荟萃,谱奏战歌
文艺不只是抒情的呢喃,更是救亡的利刃——当硝烟弥漫、铁蹄踏碎山河,七七事变发生两个月后的9月,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队在队长洪深、副队长金山带领下,队员王莹、冼星海等一行14人来到徐州,进行为期10多天的抗日宣传活动。
这个星光璀璨的明星团队初到徐州,入住在徐州民众教育馆民众草堂内,稍事休息后就立刻开始了抗战宣传。
当年的爱国青年佟苏丹在老家组织了“贺村救亡话剧团”。他得知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队到徐的消息后,请求郭影秋陪同拜访洪深。洪深得知情况后欣然带队前往。佟苏丹在生前回忆这段70余年前的过往时,依然难掩激动:
“演员们只把服装道具放到车上,一个也没坐车,徒步跟着牛车。18里的路程他们走了近两个小时,到贺村没有休息就忙着布置舞台、化妆,附近好几个村庄的农民闻讯扶老携幼前来观看,一时间四周墙头上和大树上都爬满了孩子。”
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队中的王莹是当时的一线影星。《洁白的明星——王莹》一书记载,王莹在五出戏里扮演主角,每演完一场,刚一下场就立即卸装、换装、化妆,忙个不停。整场演出结束后,她顾不上休息,和大家一起收拾道具、打扫舞台,丝毫没有明星的架子。
随上海救亡演剧队第二队来徐州的冼星海,有感于徐州人民的抗日激情,谱写了一首抗日歌曲,并在徐州民众教育馆教唱,每次学唱者达数百人。冼星海当时没有给这首歌取歌名,郑培心在晚年时凭记忆,同当时参加学唱的马南圃、梁骥和史培清共同回想,将歌词和谱曲记了下来,其歌词是:
“徐州是古来的战场,英雄的故乡。挺起胸拿起枪,冲锋前上。日本帝国主义一定灭亡!血泪洒成河,国旗放光芒,中华民族永存世界上。”
如今,这首歌以《徐州是英雄的故乡》为名,跨越80余载的激昂旋律,依旧在彭城大地上回荡,激励徐州儿女把先辈的呐喊化作新的炬火,照向更远的山河。
椽笔山河,诗锻干城
在废墟上播种尊严,在血泊里催生信念,徐州抗战期间,诗人们将文字化作笔尖惊雷,将墨迹化作纸上刀痕,在文学史上留下篇篇佳作。
在中国的城市,可以称为“大”者,一是大上海,二是大武汉,除此之外,第一次出现“大徐州”的,或许就是在著名诗人臧克家1938年的诗作《保卫大徐州》:
“……徐州城,是中华的左心室,它的脉络,关联着中华整个的生命!徐州城,它正受着四面的围攻,敌人想用炮火穿透这一点,把我们的南京连接起北京。保卫它,用血和肉!保卫它,丰沛萧砀从古多英雄!”
1937年10月,在山东临清任教的臧克家回到家乡诸城臧家庄。此时的徐州是全国抗战的前线城市,以徐州为中心的第五战区刚刚成立,全国各地的抗战救亡宣传团体和爱国青年纷纷涌向徐州。臧克家即这股洪流中的一员。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也是一位抗敌御侮的文艺斗士。1938年,以徐州为中心的中日会战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时任武汉政治部第三厅少将设计委员的郁达夫受命到徐州前线劳军,郁达夫特以诗记之:
千里劳军此一行,计程戒驿慎宵征。春风渐绿中原土,大纛初明细柳营。碛里碉壕连作寨,江东子弟妙知兵。驱车直指彭城道,伫看雄师复两京。
在徐州会战特别是台儿庄战役期间,徐州不但云集了国内文化艺术界明星,而且还有许多的洋面孔,其中有一位自称“中立的观察者”的英国诗人奥登。受英国出版商之约,奥登为写一部东方游记,于1938年1月从伦敦出发,在中国行程5个月。1938年4月22日,《大公报》刊登了奥登的《中国兵》十四行诗的手迹和译文。这首诗,是奥登在徐州时所写,诗中这样形容英勇的战士:
他在中国变为尘土以便在他日我们的女儿得以热爱这人间不再为狗所凌辱也为了使有山有水、有房屋的地方,也能有人烟。
奥登从外国人的视角记录了抗战中的中国,没有夸饰,没有渲染,其单纯的白描,至今读来令人潸然。
本文参考徐州市史志办等编著《徐州抗战画史》、郑培心《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组织抗日宣传队的情况》、佟苏丹《未悔庵忆往录》、李润新《洁白的明星——王莹》、臧克家《津浦北线血战记》、蒋成德《地域文史纵横》、奥登文集《战地行纪》等。
作者: 编辑:丁浩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