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九号上午鲁迅小学四(五)班“知行”小分队在浙东运河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富有意义的研学活动,小队员们以丰富知识为目标,带着求知若渴的精神,积极的在博物馆中学习有关浙东运河的形成,历史,人文等知识。馆内主展陈列以“通江达海、运济天下——浙东运河文化陈列”为主题,主展厅以四部曲为结构,层层展开浙东运河的壮阔画卷。
走进博物馆序厅,26米挑高的空间如历史长河般恢弘,巨幅浮雕《浙东运河水利形胜图》在光影中铺展,2500年的运河文明仿佛在眼前流动。这座位于绍兴越城区浙东运河文化园内的文化殿堂,以34000平方米的建筑体量承载着“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千年史诗。
进入第一个展厅,春秋时期越国开凿的“山阴故水道”木质闸门模型矗立于此,其精巧榫卯结构令人惊叹。宋代复制的木质闸门实物,更是古代水利智慧的具象呈现,印证了浙东运河作为中国最早人工运河之一的历史地位。
展厅中“万牛回首”场景模型再现数万民工开凿运河的恢弘场面。沙盘展示唐宋时期运河如何串联起明州港、越州城与钱塘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黄金纽带,瓷器、丝绸、茶叶在此汇聚远航。
再往里走便能看见斑驳的漕运文书、商号招牌与乌篷船桨,诉说着市井生活的温度。通过AR眼镜凝视一份清代漕运账簿,墨迹突然“活”化为扬帆的商船,载着黄酒香穿越时空——数字技术让历史呼吸。
在最后的展厅中穹顶流淌的现代物流数据流,与地面投影的古代漕运图交织。沙盘展示“八八战略”下运河新貌:货运码头变身文旅走廊,古纤道旁湿地公园鸥鹭翔集,呈现出一条活态遗产的复兴之路。
离馆前回望,建筑如群帆静泊运河畔。馆内《浙东运河水利形胜图》的灯光渐暗,而窗外航船汽笛正划破暮色——这恰似文明的隐喻:历史从未凝固,它只是换一艘船继续航行。2025年的浙东运河,在数字孪生技术与青春力量的激荡中,将流向更远未来。
鲁迅小学人民路校区四(五)班王萱轩
指导老师蔡美香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尉立丹 编辑:张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