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巍巍太行铸丰碑——李向阳原型、抗日英雄郭兴的光辉传奇

2025-07-30 17:09

来源:

巍巍太行,雄踞华北,俯瞰中原。仲夏时节,太行山下,郭兴事迹展览馆的灰墙黛瓦在阳光下更显肃穆,朱红色大门敞开,令人不由放轻脚步。“时光可以流逝,历史无法抹去;仇恨可以化解,教训必须铭记”的鎏金大字熠熠生辉,仿佛将参观者拉回烽火连天的岁月,那首广为流传的民谣“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我就跳高墙......”更在耳边回响。

李向阳,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智勇双全的抗日英雄,成为一代代青少年心中的偶像。而这位银幕英雄的原型之一,正是太行山区的传奇人物——郭兴。

敌后游击扬威名

郭兴的抗战故事,比电影中的更精彩。

郭兴,1924年出生于辉县市高庄乡金章村。1940年,年仅16岁的他,以瘦弱的身躯和倔强的意志,软磨硬泡加入八路军。因其机智勇敢,太行五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对他刮目相看,委以重任——调至敌后,担任太行五分区武工队队长,并下达军令:一年内组建队伍,歼敌过百,缴获步枪百支、机枪两挺。自此,郭兴开启了他传奇的敌后武工队生涯。

郭兴擅使双枪,人称“双枪队长”。他率领的武工队员,皆为精挑细选的军队干部、优秀战士与地方骨干。他们既是骁勇善战的战斗员,又是深入群众的宣传员,肩负着发动、组织敌占区群众、重建党组织、灵活打击敌人的重任。短短一年间,武工队迅速扩充至远超一个连的规模,战绩更令人惊叹:孤身潜入日军指挥部侦察;夜袭日寇哨所,毙敌焚械;火烧日军储粮10万斤的粮仓,断敌补给;智擒汉奸“贾大头”,瓦解敌伪顽固势力……一次次惊险行动,彰显了这支队伍的胆魄与智谋。

在晋南豫北的广袤土地上,郭兴与战友们以灵活战术与日伪军展开惊心动魄的较量。他们时而乔装潜入,深入敌后搜集情报;时而雷霆出击,精准铲除汉奸走狗;时而如利刃直捣日军碉堡,以奇袭粉碎敌军部署。这支队伍行踪诡秘,作战凌厉如刀锋,打得敌人防不胜防、昼夜惊惶。

抗日烽火中,郭兴参与指挥了“辉县孟庄伏击战”“汲县塔岗奇袭”“林县鹿岭突围”等大小战斗上百场。他身先士卒,屡建奇功,以卓越表现荣获“太行区特等战斗英雄”称号,并获颁“抗日战争勋章”。他所率领的武工队,被授予“模范武工队”光荣称号,成为太行敌后抗战的一面旗帜。

巧布疑阵观虎斗

军号声声,炮火隆隆。为何郭兴如此善战,却又让日伪军无可奈何?答案便在他不按常理出牌的战斗智慧里。1943年8月,日伪军自辉县、林县等地倾巢而出,对我林南根据地展开扫荡。郭兴奉命率领6名武工队员,埋伏于百泉至小屯公路旁的玉米地中阻击敌人。

夜色浓如墨布,星斗隐没,玉米叶在夜风里簌簌作响,似有万千隐秘在涌动。郭兴与队员们屏息凝神,耳畔渐闻杂沓脚步声由远及近。“像是大队人马。”郭兴眯眼估算敌情,眉头微皱——己方仅7人,若正面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他深知,唯有智取方能破局。

影影绰绰的人影随脚步声逼近。一名队员攥紧枪柄,低声叹道:“若大部队在此,定能杀他们个痛快!”伪军的吆喝声已清晰可闻,郭兴忽然灵光一闪:何不借敌之手,令其自相残杀?

他压低嗓音,语调如刀锋般利落:“待伪军全部过路,你们4人朝炮楼方向打排枪,我们3人瞄准伪军后队开枪。咱们只做‘牵线人’,待他们‘狗咬狗’起来,便撤到山上看热闹!”刚刚部署完毕,伪军队列已近在咫尺。郭兴紧盯最后一排敌兵的靴尖——待其走过埋伏点,他猛地低吼:“打!”

7支枪同时咆哮,排枪声仿若机关枪扫射,手榴弹在寂静的夜里炸出惊雷。伪军顿时如惊弓之鸟,踉跄地跑进玉米地里。混乱中,炮楼方向骤然火光迸射,子弹如流星泼洒。玉米地里的伪军嚎叫:“八路!炮楼里有八路!”旋即举枪反击。

郭兴猫腰跃起,将手枪插回腰间,嘴角露出笑意:“线牵成了,走!咱们到山上看热闹去。”7人掠过“青纱帐”,隐入苏门山的夜幕。

救命之恩记心间

武工队保护百姓,百姓亦以性命相护。郭兴和战士们与群众鱼水情深,在危难时刻尤为彰显。1944年仲春,草木初萌。郭兴率两名队员赴辉县城东侦察敌情,任务完成后沿辉县至百泉的马路返程。

郭兴身着黑布夹袄,灰布腰带束腰,短枪暗藏腰间。行至距百泉二里许,忽见一队伪军迎面而来。三人迅即贴靠路边,扮作农人低头缓行。

伪军通过之际,一名伪军忽以颤声嘶喊:“郭……郭兴!”郭兴心知暴露,疾向队员挥手:“快跑!”三人折向田间小道疾奔。十余伪军紧追不舍,枪声呼啸。为分散敌人,郭兴令队员分头跑,然而伪军都死盯郭兴不放。他蛇形左右奔避弹雨,越过数片麦田。前方突现一道丈高土坎,他纵身跃下,掏枪还击。伪军乱射,郭兴趁机沿土坎潜行,直至百泉。

郭兴翻越苏门山,直向山下南关村狂奔。枪声惊动日军炮楼,二十余日军在小队长率领下绕至村西堵截。郭兴自东冲进村庄,伪军仅百余步尾随。刚拐过墙角,南关村妇女主任李秀英快步跑来,低声急呼:“郭队长,不要跑了!日军已从对面包抄过来了!”

未及多问,李秀英拽着他冲进自家牛圈,急指顶棚:“快上吊棚!”郭兴踩牛槽攀上,李秀英掷破席草苫覆其身,掩藏严密。恰在此时,一名本村的妇女手拉两个三四岁的孩子,惊慌地从西边跑来。李秀英眼睛一转,想出一个主意。那名妇女跑到她面前,正要张嘴说话,李秀英一把抓住对方的衣襟,拔下自己头发上的簪子,在她脸上扎了几下。随着几声尖叫,那妇女脸上流下几道鲜血。李秀英又用手在她脸上抹了抹,顿时血糊糊的。“快趴下!”李秀英用命令的口气说。吓呆了的她顺从地趴到地上,嘤嘤啜泣。两个孩子也趴到妈妈身上嚎啕大哭。

日伪军涌入,见血污妇孺,伪军头目厉问郭兴下落。妇人哭指东巷:“他抓我孩子向西跑了!”日军翻译官又指李秀英质问:“有个八路跑进村,你可看见?”李秀英佯作厌烦摆手:“邻家媳妇染伤寒瘫倒俺门口,正愁没法子,谁还顾得上其他!”翻译官闻言色变,附耳日军小队长嘀咕疫病之事。那小队长惧怕传染,未敢搜查,仓皇退去。

待敌走远,李秀英扶起三人,拉入牛圈。她以盐水轻拭妇人面部的血,边擦边告知原委。妇人初时怔愣,得知是为护郭兴,破涕为笑:“簪子扎我时魂都吓飞了,若知是为救郭队长,再扎几回也不怨!”

郭兴在吊棚上全都看见,眼眶潮热。他撩开草席跃下,深深鞠躬致谢。

多年以后,每每忆及这些,郭兴总红着眼眶感慨道: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我们之所以能在敌后与日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因为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这片沃土。没有百姓的全力相护,我们的抗战便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寸步难行。这种生死与共的情谊,不仅是武工队能在敌后顽强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根基,更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写照。

他回忆道,每当陷入绝境,战士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向群众求助。血与火的洗礼中,大家早已明白:革命事业的成功,始终深植于人民的信任与支持。那些亲历战争磨难的人们,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笃信一个真理——人民群众,才是决定历史走向、托举胜利曙光的中流砥柱。

“是百姓用血肉之躯筑起我们的堡垒,用智慧与勇气铺就我们的生路。”郭兴的语调总带着哽咽,“他们的信任,是我们最坚实的大后方;他们的支持,是我们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倘若没有人民群众的生死相依,太行山便不会迎来抗战胜利的曙光。”

红色基因代代传

山因脊而雄,屋以梁而固。

巍巍太行,是红色的山,英雄的山。无数抗日战士曾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以热血浇灌出独特的红色基因,将革命精神深深镌刻进山河大地的血脉里。

距郭兴事迹展览馆约20公里处,坐落着另一处红色教育基地——城关街道冯庄村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作为省国防教育基地、省社科普及基地及新乡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内陈列着2万余件抗战实物,构筑起穿越时空的历史长廊。斑驳的枪械、泛黄的信笺、磨破的军鞋……每一件展品都在无声低语,诉说着往昔烽火里的峥嵘与赤诚。

展馆中,几件尤为珍贵的展品与郭兴息息相关:“独橛子”手枪、礼帽、千层底布鞋、围巾及数幅书法作品……“这些都是前些年郭兴将军及后人捐赠的。”耿风泉指着那把看似简陋的单发手枪介绍,2019年,央视专题片《南太行抗战往事》曾专门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这把“独橛子”手枪,是抗战时期武器匮乏的生动见证,更是军民同心抗敌的历史缩影。郭兴身体硬朗时,常来展馆参观指导,并挥毫写下“军魂”二字赠予展馆,遒劲的墨迹在展厅里熠熠生辉。

耿风泉一家三代从军,其父耿兰田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当年,耿兰田凭借对县城周边地形的熟悉,常下山配合郭兴开展工作。这份并肩作战的战斗情谊,也让耿风泉与郭兴结为忘年之交。几句家常便打开郭兴的话匣子,尘封的历史记忆如闸开洪流,倾泻而出。谈及“抗战烽火起太行”的峥嵘岁月,郭兴总感慨万千:“我们义无反顾投身革命,将青春乃至生命献给国家,只因心中有一个信念——驱除日寇,还我河山!”

当年,郭兴和同村的16人一同参军抗日,在抗战期间便牺牲了13人。他们中有人在执行任务时壮烈牺牲,有人被俘后宁死不屈英勇就义……昨日并肩作战的战友,今日却已化作山河碑石。郭兴言语间,眼眶常泛起泪光。

有人称郭兴为“李向阳”,他却谦逊道:“我不过是李向阳艺术形象的原型之一。真正的李向阳,是太行山万千抗日英雄的化身,如浩瀚大海;而我,只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这份赤诚与谦卑,正是革命者最动人的风骨。

今年6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赴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拍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烽火青春》。影片以情景再现的形式,还原了抗战时期武工队队长郭兴与耿兰田等战友在耿家老宅举石锤淬炼体魄的场景。镜头中,郭兴铿锵有力的宣言“革命战士勇敢杀敌需有强壮身体”掷地有声,展现老一辈革命者在艰苦岁月中的乐观与坚韧。

一寸山河一寸血,硝烟弥漫的岁月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都刻下永恒的烙印。辉县市委党史方志室党史研究专家任军安表示,辉县在抗战时期是日军与各路抗日力量激烈争夺的前沿阵地。这片浸染热血的土地,孕育了数不清的英雄故事。遍布境内的红色革命旧址,是无数革命先烈与太行儿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永恒见证。郭兴,这位太行山脚下的“李向阳”,不仅是英勇的抗日英雄,更是红色文化的鲜活象征——他的事迹通过电影、小说等艺术形式广为传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烽火太行,群山巍峨立丰碑。郭兴自题诗作道:“抗日烽火起太行,援朝横跨鸭绿江。旌旗挥动天山雪,饮马黄河弓自张。”寥寥数句,勾勒出其征战南北、矢志报国的一生。站立于郭兴事迹展览馆中,抬眼望去,庭院翠竹挺拔如枪,夏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仿佛先烈们的呐喊仍在回响。而那一簇簇“红色的星火”在展墙间跃动,燃烧着不灭的革命精神,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电影《平原游击队》简介

《平原游击队》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邢野、羽山编剧,苏里、武兆堤执导,郭振清、方化、张莹、杜德夫、梁音、周森冠主演的战争片,于1955年1月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根据邢野舞台剧《游击队长》改编。讲述了1943年秋,华北抗日根据地遭到日寇的扫荡,根据地的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展开了反“扫荡”斗争。这时,军分区司令给区游击队长李向阳(郭振清饰)布置任务,带领游击队深入敌后平原地区的一个县城,牵制住驻扎在县城的日寇松井中队长(方化饰)的部队,阻止他进山区增援,减轻日军对山区根据地的压力,同时要保住在县城附近李庄的几十万斤公粮。李向阳把部队分成两部分,用以迷惑日军,并到处散布消息说李向阳游击队下山了。松井接二连三地接到李向阳在城北、城西出现的报告,有些惊慌,急忙思考着如何带粮食进山增援。而此时,李向阳已经带着人回到他的家乡——城西李庄,见到了我地下党区委书记孟考(李万城饰)同志,共同研究如何来牵制敌人和保护公粮的办法。

隐藏在李庄的汉奸地主杨老宗(安震江饰)偷偷向松井报告了李向阳回到李庄的消息,松井立即带兵前往李庄搜索。李向阳及时将群众带入地道隐蔽,自己带着游击队在地道里出其不意地分两个方向袭击日军,使日军还没找到游击队,就先自己打了起来。李向阳看出松井这次是来找公粮的,就想办法要把松井引走。松井下令寻找地道。土墙推倒了,牲口槽拆掉了,碾盘掀翻了,日军和特务们像发疯的野狗般在村子里乱叫乱挖。为了将松井引出李庄,李向阳派人焚烧了李庄附近日军的炮楼,但狡猾的松井没有上当,他看出这是李向阳的调虎离山计。在杨老宗的指认下,松井发现了一个地道口。李向阳焦急万分,他知道硬拼是不行的,上级交给他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拖住松井的部队,不让他增援山区根据地的日军。为了吸引日军注意力,李向阳等人进城炸毁了日军的军火列车,并在路边埋伏准备袭击日军。谁知,狡猾的松井带领部队刚离开李庄,又返了回去,他要给李向阳一点厉害看看。日军用浓烟把老百姓赶出地道,威逼群众交出公粮和李向阳,可回答他们的只有沉默。

为了救乡亲们,李向阳组织队伍攻打县城,迫使松井从李庄撤回县城守卫。李向阳回到李庄,可他看到的是孟考被打得遍体鳞伤,老勤爷(张巨光饰)和小宝子都被敌人杀害了。李向阳难抑心中的悲痛,掉下热泪,心里深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要报仇,为千万个老勤爷、小宝子报仇。李向阳第三次进城,烧了日军的粮仓,打死汉奸杨老宗,并派李庄报告员吴有贵向恼怒的松井作了假报告,李庄的粮食全从洞里搬出来了,李向阳也在村里。松井为了对李向阳进行报复和掠夺粮食,便决定再一次亲带马队向李庄进发。可没想到迎接他的是李向阳早已布置好的歼灭战。松井一进村子,耳边就响起了钟声、枪声、爆炸声,群众像怒潮一样,手里拿着各种武器,勇猛冲向日军。绝望的松井躲进杨老宗家的院子,黯然失色的脸上冒着汗。当他正准备自杀时,李向阳带着群众出现了,一枪结果了他的狗命。欢呼声响彻了这个平静的村庄,整个李庄都沸腾了。英雄的人民欢呼着胜利,欢呼着在党的领导下保卫了神圣的抗日根据地。

诗一首

郭兴

抗日烽火起太行

援朝横跨鸭绿江

旌旗挥动天山雪

饮马黄河弓自张

作者: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