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深切哀悼!绍兴籍巨星陨落

2025-07-30 07:43

来源:

1992年,胡鸿烈回家乡参加兰亭国际书法节,现场泼墨挥毫

昨日,绍兴市委市政府、绍兴文理学院、越城区委区政府、柯桥区委区政府及绍兴海外联谊会、绍兴旅港同乡会等纷纷发出唁电,向绍兴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香港树仁大学创办人胡鸿烈博士的离世,致以深切哀悼。

7月28日,香港树仁大学向外公布,该校共同创办人暨校监胡鸿烈博士27日在家人陪伴下安详辞世,享寿105岁。“永远怀念胡鸿烈博士”“万分悲痛,致以最深切的哀悼!”“深切缅怀绍兴一中杰出校友胡鸿烈大律师”……连日来,无论是香港当地还是家乡绍兴,大家对他充满回忆与缅怀。

家乡哀思:

他把“没有母校培育,也就没有我一生”常挂嘴边

“胡鸿烈博士乃我辈旅港乡亲之典范,毕生情系教育,胸怀家国。先生倾注毕生心血、筚路蓝缕,创办并发展香港树仁大学,作育英才无数,为香港高等教育事业立下不朽丰碑,功在当代,泽被后世。”7月28日,绍兴旅港同乡会会长严建国携全体同仁向胡鸿烈家属发去唁电。电文中指出,胡鸿烈博士始终心系故土,情牵桑梓,对家乡绍兴之教育事业及各项公益慈善事业关怀备至,贡献卓著,深受家乡人民感念,为连接越港两地之杰出桥梁,是两地同胞共同敬仰的卓越前辈。

“胡老一生,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昨日,绍兴旅港同乡会永远荣誉会长、香港绍兴越城同乡会创会会长兼永远荣誉会长车弘健对胡老的辞世表示深切哀悼。他表示,会密切关注胡老的出殡和追思活动消息。他说,胡老在世时把一生心血都倾注在学校教育上,真的是倾囊而出,这种精神值得晚辈学习。“以往我们同乡会有活动,或是有推广家乡的活动要组织开展,胡老经常现身参加和致辞,给予我们极大的关心和支持。”他说。

绍兴文理学院、绍兴一中等高校,向香港方发去唁电,敬送花篮、花圈等,向家属表达哀思。绍兴一中微信公众号昨日发文,深切缅怀绍兴一中杰出校友胡鸿烈大律师。“没有母校的培育,也就没有我的一生。胡老这句肺腑之言,至今响彻耳边,令我感动。”绍兴一中副校长朱水军说,在得知噩耗后,学校马上联系了绍兴一中香港校友会,以学校名义敬献了花圈花篮,同时准备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媒介发文表示哀悼。

传奇一生:

家住拜王桥边的超级学霸摘得“胡鸿烈星”

“按现在的说法,胡鸿烈是一位学霸。”据越城区统战部门相关人士介绍,胡鸿烈1920年1月15日生于柯桥州山项里,家在越城府山脚下的拜王桥4号,9岁读小学,考中学时在浙江省3.5万名考生中名列榜首,先后就读省立绍兴中学(即绍兴一中)、杭州高级中学,1942年从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1944年国民政府举行全国高等文官考试,胡鸿烈夺得外交官考试的“状元”,武汉大学法律系第一名毕业的湖南人钟期荣则摘取了司法官考试的桂冠。在接下去为期半年的岗前培训中,两个学霸成了恋人。1945年11月,两人正式结为夫妻。20世纪40年代末,夫妇俩一起赴法留学,均获得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胡鸿烈后来又赴英国,获得伦敦大学中殿大律师衔。1955年,胡鸿烈携妻儿归国定居香港。才华出众的胡鸿烈很快在香港律师界崭露头角,成为香港第一个华人大律师。在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只有10名大律师,他是其中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香港经济起飞,但港英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足,中学学位短缺,胡鸿烈夫妻经过反复考虑和讨论,决定拿出全部70万元积蓄,办一所大专学校。1971年7月,“树仁学院”正式挂牌,胡鸿烈自任校监、校长,以“敦仁博物”为校训教书育人,30余年矢志不渝,成为港埠教育界之楷模。目前,树仁学院已获香港特区政府批准为树仁大学。

据了解,胡鸿烈为绍兴旅港同乡会名誉会长,历任香港联合书院董事、院长,香港市政局副主席、立法局非官守议员,香港房屋协会执行委员,香港社会服务联合会主席,香港革新会副主席。曾获任香港太平绅士,中华海外联谊会名誉副会长。2008年获颁香港特区政府大紫荆勋章。

1979年,胡鸿烈获邀回内地,出席国庆三十周年庆典,成为第一位踏足内地的香港立法局议员,并在1987年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起,陆续担任全国政协第八届、九届常委会常委。10多年里,他积极参政议政,对于“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施,对于祖国和平统一进程,都发表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2007年,美籍天文学家杨光宇将其发现的两颗小行星分别命名为“胡鸿烈星”和“期荣星”,以表对胡鸿烈夫妇办学精神的尊崇。2008年,胡鸿烈夫妇荣膺央视“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情牵桑梓:

在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我耳目所及捕捉一切

说起胡老,很多绍兴人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多年来,胡老一直非常关心祖国和家乡的各项建设事业,推动香港与内地的教育、文化合作与交流,扶助贫困地区创办学校,积极支持创办绍兴大学(绍兴文理学院),并在绍兴职教中心等设立专项奖学金,嘉惠桑梓学子。2001年,胡鸿烈被绍兴市人民政府授予“绍兴市荣誉市民”称号。

绍兴一中副校长朱水军回忆,2016年,时值绍兴一中120周年校庆筹备,绍兴一中校领导特地去香港拜访他,在交流中深深感受到了他对母校的真挚情怀。朱校长说,当时他还是学校党政办主任,因为要拍一些资料和做一些专访,有幸一起陪同前往香港拜访胡老。那时胡老已经97岁,腿脚不便,需要依靠轮椅出行,但他的思路依然清晰。“我们进去的时候,老人努力地想弓起身来,被我们搀扶着制止了,于是又重新坐回到沙发里,歉意地笑了笑,伸出手来和我们一一握了握。”那天做专访时问他,“明年,您的母校,也就是绍兴一中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了,您有什么话想对母校说吗?”没想到,老人缓缓地抬起了头,目光专注,一字一句地说:“没有母校,就没有我的一切!”这句话一出,在场所有的人都肃然了,时任绍兴一中校长的朱雯眼眶瞬间就红了。

2006年,胡老回到了阔别半个多世纪的母校。走进校史陈列室,出乎意料地看到自己当年的照片也在其中。看着当年稚气未脱的小男孩形象,他喜不自胜:“走入母校,一种自豪感伴随着心切与爱怜油然而生。这是我梦想起步的地方。母校,没有忘记我。母校对我的栽培,我又怎能忘却呢?”

“绍大追梦30年,胡鸿烈老先生让我印象最深刻。”昨日,听到胡老离世消息,曾经在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任法学教师的浙江泽大(绍兴)律师事务所章雨润律师心情沉重,他说,自己每次登会稽山香炉峰,经过南天竺牌坊时,必伫望胡鸿烈博士亲题的“佛恩广博人杰地灵千古迹,法力宏深民康物阜万家春”楹联许久,膜拜这位最杰出的绍兴籍法律大家。章雨润说,20世纪90年代,筹建绍兴大学之前,热心人士提议创办的是鲁迅大学。而1993年绍兴旅港同乡会的捐资,是筹办绍兴大学的实质性起步。

“我见胡老时,他的身体已经比较虚弱了,但思维还是很敏捷。”市委统战部一位退休老同志回忆说,2018年6月,他陪同市委主要领导一起去拜访胡老时,老人激动万分。他特别关心家乡的发展,尤其是对绍兴文理学院规划建设绍兴大学的事很上心。“见了我们,特别开心,谈到家乡变化,话也多起来了……”

来自绍兴文理学院的《绍兴文理学院史稿》记载,当时,在陈元钜、高月明、车越乔、倪铁城、章传信等诸位先生义举的感召下,胡鸿烈、张杰、周水祥等一批旅港同乡和旅美同胞也纷纷为筹建绍兴大学捐资赠物,与绍兴人民共同托起绍兴文理学院的大厦。涓涓细流承载片片爱心,铸就了屹立人们心中的兴学丰碑。

对绍兴职教中心退休教师潘吉祥来说,胡鸿烈老先生对于教育事业的孜孜不倦,这些年一直是鼓励他前行的灯塔。潘吉祥说,20世纪90年代,胡老回绍兴时曾经参观过他们学校,还捐赠过一笔专项奖学金基金。至今,这笔基金还一直在运作。潘吉祥说,“胡老捐助过很多学校,但我们学校应该是全国中职学校的第一所。”他说,这笔奖学金基金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对于学校后来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正是有了这笔奖学金,后来我们还添设了更多创新奖励奖学金。”

“在这片日新月异的土地上,交织着所有我熟悉或陌生的事物。我竭尽耳目所及,捕捉着眼前的、耳边的一切。”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胡鸿烈曾如此描写自己回到故乡绍兴的感受。40多年间,他多次回乡,对于绍兴河渠的整治等提出了许多建议。

2001年10月17日,胡鸿烈被聘任为绍兴第一批荣誉市民

亲朋追忆:

倾其所有创办树仁大学,家里的装修还不如普通家庭

“要把每一个铜板都用在办学上。”从故乡出走大半生的胡鸿烈生活简朴,耗光财力、心力办学。更难得的是,爱国爱乡的情结一直深深刻在他心中,这让很多和他有过接触的家乡人都感动不已。

“舅舅这一生,省吃俭用,只为创办香港树仁大学,他总念叨‘要在香港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大学’。”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越城区西咸欢小区的胡鸿烈外甥骆关关家里。骆关关拿出珍藏多年的厚厚一叠旧报纸,泛黄的《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绍兴日报》上,记录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胡鸿烈老先生的各类报道,其中,以潜心办学为内容的相关报道占据了一大部分。

“办学需要大量资金,舅舅和舅妈几乎把所有积蓄和收入都投入到了树仁大学里,家里的装修甚至还不如普通家庭。”曾多次到香港看望舅舅的骆关关说:“舅舅一件衣服要穿好几年,脚上常年穿着布鞋,但办学却很大方,学校缺资金了,80多岁的高龄还重新披上律师袍,只为筹措办学资金。”

对于胡老的勤俭,曾多次到香港看望他的越城市民姚福娟也深有同感。姚福娟的母亲秦荣弟和胡鸿烈是多年的同窗,从成章小学到省立绍兴中学(现绍兴一中),两人做了10多年的同班同学,因此结下了深厚友谊。胡老80岁、90岁、百岁生日时,姚福娟都到香港贺寿。“我记得第一次去香港看望胡伯父是在1998年,那时他告诉我香港打的费用很高,让我坐巴士到附近车站,然后他步行到巴士站来接我,让我太感动了。”姚福娟说,后来才知道,学校虽然有车有司机,但胡老轻易并不动用。那一次,姚福娟给胡老带去了他成章小学的校友、绍兴著名书法家甘镓泥书写的“百寿图”作为礼物,看到来自家乡人的作品,胡鸿烈如获至宝。

胡老给自己的定位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公开场合,他多次强调要热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反对对中国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曾说:“我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爱国家,爱社会,热爱生命。我要对青年有所交代,对国家有所交代。”“在香港,私人办学本来就难,办大学更是困难多多。舅舅、舅妈为何要自讨苦吃办‘树仁’,只因这份爱国情怀刻进了他们骨子里。”骆关关说,胡老经常对小辈说,自己受中华文化熏陶,有身为中国人的一腔热血,有机会报国,一定会竭尽全力。“这些年,他回绍兴不下20次,每次都和我说记挂着‘绍兴大学’的创办,为此他费心费力。”骆关关说,在舅舅心里,教育是头等大事,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更让他时常挂念。

近些年,香港树仁大学越办越好,成为很多内地学子向往的高等学府。胡老也对来自绍兴的学生破例给予照顾,很多绍兴籍学生对于胡老的高尚品格也非常敬重。作为香港树仁大学的一名在读青年,越城籍学子徐可歆深知,自己能在这个校园成长,能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一同探索世界,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胡博士那份“以仁育人”的理想。越城籍学子孟书扬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系2016届学生,她说:“在校园里一谈到胡博士,我们总是充满敬意与感恩。对我们这些异地求学的青年而言,胡博士这样的先辈,是我们来到异乡最为坚实的依靠与安慰——它让‘绍兴人’三个字,不再只是一种补白籍贯的符号,而是一种有温度、有传承的力量。”

“舅舅精通中、英、法、俄四国语言,平时工作上庭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到了办公室、家里,他却喜欢讲绍兴话。”让骆关关印象深刻的是,身在香港的胡老不忘乡音,甚至连他身边的秘书在耳濡目染下也听得懂绍兴话。见到家乡人,胡老总是格外亲切。“我和胡老先生接触有几十次,每次他都笑容可掬,热情和我打招呼,没有一点大律师的架子。”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资深记者袁云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采访胡鸿烈,对于胡老的低调、谦恭、平易近人,他深有体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我到香港采访,胡博士带我走遍了学校的角角落落,还操着一口绍兴话和我交谈,话里话外满是乡情。”袁云说,此后他多次采访、拍摄胡老,每一次都能感受胡老先生对家乡记者的格外关照和热情,“家乡有活动,只要身体允许,他总是积极参加,很多次‘香港·绍兴周’的活动现场,都能见到胡老的身影。”

还有一个细节让袁云印象颇深:在胡老的办公室里,有着厚厚一叠《绍兴日报》合订本。“有空了翻翻家乡的报纸,了解一下家乡的成就和变化,是我最开心的事。”胡老笑着说。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汤桂平 阮越才 实习生 顾凯诺 文 袁云 摄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