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师杜岗
1938年9月30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在确山县竹沟举行东征誓师大会。随后,这支300多人的队伍开始长途行军,向着东北方向的西华县挺进。“秋老虎”肆虐,天气酷热,而新四军战士行军热情更高。
彭雪枫将军 (资料图片)
早在7月中旬,萧望东率领的新四军游击大队(简称萧大队)“先遣大队”已开赴豫东,同时,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简称“三支队”)也在豫东睢杞太地区与敌人周旋作战。
彭雪枫率领游击支队来到西华,是与萧大队、“三支队”胜利会师,进行整编,完成支队的全部建制。
彭雪枫为何选择西华作为会师地点?当时,西华被人们称为小苏区、小延安。中共豫东特委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我党还组建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队伍达到3000多人。杜岗村又坐落在新黄河西岸,与东岸日军仅一水之隔。杜岗成为新四军游击支队最为理想的前沿阵地。
杜岗会师纪念碑
10月12日,西华县杜岗村喜气洋洋,庆祝三支部队会师。全体将士参加会师大会,军容整齐,气氛热烈。彭雪枫鼓舞人心的讲话令战士们热血沸腾。部队统一整编,新成立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共1020人。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
这一时期,西华一带黄河水泛滥成灾,人民生活极端困难。新四军游击支队1000多人在西华驻扎了半个月,老百姓为其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当部队离开西华东征时,西华人民又赠送3万多斤粮食,2万块大洋,一大批棉衣鞋袜等。彭雪枫深情地说:“西华人民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我们一定要用胜利报答人民的厚爱。”
10月24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东渡新黄河,正式踏上东进敌后的伟大征程。
20世纪80年代,西华人民建起了杜岗会师纪念馆、纪念碑,铭记这一段珍贵历史。
首战窦楼
经过急行军,10月26日,彭雪枫率部到达淮阳东北的窦楼一带宿营。
游击支队驻扎后,老百姓看到自己的部队,“莫不兴高采烈”,称“没有见过这样文明的军队”。这时,部队获得情报,附近几个县城内,有日军骑兵及机械化部队。窦楼,绝非久留之地。彭雪枫丝毫不敢放松警惕。部队决定,27日早饭后立即离开。
27日上午9时,部队开始集合,整装待发。突然,哨兵跑来报告:日寇百余人向我军袭来。话音刚落,子弹就“嗖嗖”地打在临街土墙上。
枪声骤响,情况突变。新四军游击支队的一些新战士有些紧张,不过,对于彭雪枫、张震等一批老红军、老战士来说,这已是家常便饭。彭雪枫观察敌情后,十分镇静地对大家说:“来得好,我们正可痛歼日寇,以壮军威!”
彭雪枫与参谋长张震紧急商议,决定采取我军擅长的战术,迂回包围、侧后突击,消灭日寇,扫清东进障碍。作战命令下达后,战士们高度沉着、无比英勇,火网之下,突入敌阵。
战斗非常激烈,眼看日寇要冲到阵前,张震抱起一挺机枪,一跃而起。“哒哒哒……”成串的子弹射向敌人,一下把日寇打散了。不料,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他的右腿,顿时鲜血直流。他忍着剧痛,继续指挥战斗。
新四军游击支队像一把钢钳,从两面渐渐向日寇夹击。游击支队神枪手吴守训盯上日寇指挥官,一枪射去,敌酋当即毙命。在失去指挥、无力抵抗的情况下,日寇慌忙突围逃窜。
这次短兵相接的遭遇战仅仅打了2个小时,新四军将士便将前来偷袭的日寇击溃,歼敌十多人,击毙日寇少尉军官一人。
窦楼战斗是新四军游击支队东进抗日第一战,规模不大,意义深远。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敌后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如今,在窦楼战斗的旧址,村容整洁,绿树成荫。“新四军窦楼之战”纪念碑已成为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打卡点”。
砺兵刘大庄
游击支队窦楼首战胜利后,彭雪枫率队继续东进,艰难涉过黄泛区的淤泥带,昼夜行军。10月30日,到达鹿邑东南的刘大庄,部队便在这一带休整。
11月7日,正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21周年纪念日,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刘大庄召开纪念大会。彭雪枫站在用大车、门板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动情地说:“打出去,向敌人要枪、要炮,壮大自己,感谢人民给吃给穿。”参加会议的军民均被感染,会场气氛高涨,口号声、欢呼声、歌声响彻云天。
在刘大庄休整期间,彭雪枫以他的远见卓识,向党中央提出事关豫皖苏鲁边区游击区域抗战前途的5条建议。后来,这些建议不少都被党中央采纳,可见中央对豫东敌后抗战的高度重视。
虽说休整,其实是厉兵秣马,游击支队一刻也没有闲着。战士们心中洋溢着杀敌报国的热情。田间地头,白天黑夜,到处都是战士们练习射击、苦练投弹的身影。
新四军战士为老百姓挑水、劈柴,就连掏大粪、扫厕所这样的脏活也抢着干。老百姓交口称赞“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队伍”。刘大庄一带,很快有上百人报名参军,为游击支队补充了兵源。
新四军游击支队共在刘大庄休整了20天时间,时间虽短,却做了大量的工作,将党组织建到连队,在干部战士中发展党员;进行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离开之前,彭雪枫在刘大庄建立了新四军游击支队留守处。
11月20日,彭雪枫率领兵强马壮的游击支队,踏上新的征程,回师西征睢杞太地区。
回师睢杞太
经过与日伪军几天的周旋,游击支队胜利到达睢杞太中心地带,迅即与当地坚持斗争的抗日武装会合。彭雪枫以“分散以到处袭扰,集中以各个击破”的战术,打击和消灭汉奸土匪。
游击支队特意注意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当地的爱国士绅、开明人士,部队首长不是亲自登门拜访,就是请人代为致意。
彭雪枫还以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名义,召开有60多个绿林首领参加的大会。彭雪枫以其睿智的目光扫视了一下会场,然后意味深长地说:“手中有枪,抗日救国方称好男子;勇武豪侠,洒血战场才算真英雄!望各位思量。”
那些与会的常以武界俊杰、绿林好汉自居的“司令们”,听到彭雪枫的中肯告诫,幡然悔悟,纷纷拱手表示愿与新四军合作,积极抗日。
新四军游击支队连战皆捷和统一战线的成功,使睢杞太地区民众特别是广大爱国青年原被压抑的抗战热忱再次迸发出来,纷纷要求参加新四军,仅杞县一地志愿报名参加抗战的青年学生就多达百人。
12月中旬,鉴于回师主要目的已达到,在彭雪枫率领下,支队主力雪地行军,到达鹿邑白马驿。
新四军游击支队回师睢杞太,是人们常常津津乐道的。1939年,彭雪枫在庆祝支队出征一周年时曾撰文高兴地写道:游击支队回师,几乎无日不在战斗中与行军中。战士们不愧为“地上的空军”,神出鬼没,给敌人以无限的苦恼,铁流终于泰然自若地满载胜利而归了!
新四军游击支队杜岗会师后,在豫东白马驿整训练兵 (资料图片)
整训白马驿
1938年12月下旬,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来到鹿邑白马驿(今属郸城县)开始整训。
为何要整训?彭雪枫率部东征以来,支队迅速扩充,部队的成分发生很大变化。一部分战士军政素质较低,思想觉悟不高,缺乏必要的军政训练,不能适应当时的抗战环境。同时,部队两个月间长途跋涉深入敌后,几乎每天都在战斗和行军中,供应困难,人困马乏,亟需休整。
游击支队整训,组织指战员学习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进行形势教育;向指战员宣传贯彻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指战员的学习热情很高,一本游击战术的油印小册子,互相传抄,争相阅读。一位老战士回忆说:“这本书我读了又读,珍藏多日,不忍释手。”
军事训练成为整训中的重要内容。白马驿一带的空地上、河岸边,处处都是练兵场。彭雪枫、张震等首长每天同战士们一起出操,亲自检查,纠正动作。
当时,部队供给严重困难,每个战士连3分钱的菜金都发不出来,只能吃一些发霉的红薯、谷糠窝头,清水稀汤。部队的困难,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纷纷把家里能吃的、能穿的,省出些、挤出些送给战士们。
1939年1月1日,千年古镇白马驿人声鼎沸。游击支队在这里举行元旦庆典,官兵同乐,军民同庆,生机勃勃。支队领导还给战士们每人发一块银元过元旦。有些战士把这块银元珍藏多日,不舍得花。
还有一件更大的喜讯让指战员倍感振奋。
1938年12月30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彭雪枫:“你在豫皖苏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创立根据地的计划是对的,并已开始获得成绩,望放手做去,必获大效。”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彭雪枫率队东征成绩的肯定。这一消息刊发在1939年元旦出版的《拂晓报》上,油渍未干的报纸在指战员手中争相传阅,欢呼雀跃。
在白马驿期间,部队进行整编,在原来大队的基础上组建3个团。这时,新四军游击支队已有人员3400多人,成为豫皖边区一支规模可观、力量强大、举足轻重的抗日武装了。有老战士回忆说:“第一次看不见部队的首尾了。”
白马驿整训成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及后来新四军四师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
元旦过后,带着白马驿整训的成果,彭雪枫率部继续东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在豫东地区转战3月有余,歼灭大批日伪匪武装,鼓舞人民的斗志,抗日烽火越来越旺。今天,豫东建起了多个纪念新四军设施,流传着许多关于彭雪枫和新四军的英雄故事。
新四军游击支队从豫东出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而成为人民军队中的一支劲旅,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国画《窦楼战斗》 (崔虹 王有民 作)
作者: 编辑:尉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