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爱国诗人陆游诞辰900周年,绍兴、宁德等城市相继举行作品分享、征文等纪念活动。与此同时,东浦街道王城寺村一口与陆游家族颇有渊源的“陆太傅丹井”也吸引了文史爱好者的注意。这口凿于北宋年间的古井,其井栏和井圈已被保护起来,但古井本体却孤零零地偏居一隅。
迁移到绍兴运河园里的井栏和井圈。
一群年轻人,瓦砾中挖出古井
在王城寺村工业园区2号厂房的东侧,有一小块空地,种植着南瓜等蔬菜。记者扒开碧绿茂密的藤蔓,露出一个水泥井圈和一块石碑,石碑上刻有“陆太傅丹井,古法云寺遗存,2011年4月立”等文字。透过井圈,记者看到这并不是一口枯井,井水丰满,但有不少漂浮物。井壁上垒着一块块青砖,十分精致考究。
“最初的井圈是石材的,工业园区建设时连同旁边的石井栏一并被迁走,不久后建造了水泥井圈,还竖了一块石碑。当时井水清澈,我们还用井水浇花浇菜。可能因为后来使用的人少了,现在已被废弃。”附近厂房的工作人员说。
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会长徐智麟说,2003年建设绍兴运河园时,向全市征集了一批老石材构件,存放在园区内,主要是对一些拆迁区块的石材构件予以保护利用展示。其中王城寺村区块内的陆太傅丹井也面临着保护的问题,最后把石护栏和井圈迁入园区,并立碑介绍。此事在2006年出版的《浙东古运河·绍兴运河园》中有记载。
在绍兴运河园内,记者看到了迁移过来的石护栏和井圈,它们静静地立在古运河边,其后照壁上配有陆游的诗篇,显然,它们在新家得到了极好的保护和展示。“更加幸运的是,石护栏和井圈迁走后,古井并未填埋,反而加装了水泥井圈并立碑,因此得以幸存下来。”我市文史爱好者祁瑞根对这口古井充满感情。1976年,正值青春年少的他,从东浦集镇到王城寺村支农。“我们到村里时,原法云寺已在台风中倒塌,现场一片废墟,古井完全被瓦砾覆盖。当时为了建造宿舍,我们七八个年轻人对瓦砾进行清理,同时也把古井挖掘了出来。”祁瑞根说,井栏和井圈露出来后,又在井口架起轱辘,十多名青年轮流下井挖掘,一直掘到井底,有20多米深。
不久,井水涌了出来。经过反复取水,去除杂质,清澈的井水,也成了大家的生活用水。1980年结束支农生活,祁瑞根离开了王城寺村。后来,他多次回到古井边,总会睹物思人,忆起那段青春岁月,惦念古井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
留在王城寺村的古井。
具有多重价值,期待就地保护
提起“陆太傅丹井”,不得不说法云寺。《绍兴佛教志》载,该寺在东浦王城寺村,俗呼王城寺,旧有王舍城寺,久废。吴越王时,有大校巡警见其地有光,乃复兴葺。北宋开宝七年(974),改名为宝城寺。大中祥符(1008—1016)中改为法云寺。南宋时,金兵将寺焚毁,片瓦不留。后又经道亨、陆游等倾力修治,重建山门。明重修后称王城寺。1956年遇台风,寺屋佛像俱毁。
正因对历史充满浓厚的兴趣,祁瑞根支农时,挖掘古井劲头十足。他说,法云寺中最有名的就是陆太傅丹井。据《嘉泰会稽志》载:“陆太傅丹井,在法云寺佛殿前少东,太傅昔以直集贤院守乡邦,晚谢事,居寺东鲁墟故庐,辟谷炼丹,专汲此井,用之辟谷,十余年容鬓气力皆不衰。”
“陆太傅即陆游四世祖陆轸。陆游对法云寺情有独钟,他曾写下《法云寺观音殿记》,说明他对家族遗存感情深厚。如今丹井留存下来,也是陆游家族鲜有的遗存之一。”祁瑞根说。
我市文史爱好者谢云飞说,从资料记载看,陆轸晚年居于法云寺附近,常在此炼丹,丹井因而闻名天下。丹井是法云寺重要遗存,从开凿时间看,丹井至少起源于北宋。如今古井处在陆游文化、宋韵文化、运河文化的重要节点,具有一定的建筑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希望有关部门把它列入‘四普’保护名录,就地予以保护。”谢云飞表示。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首席记者 王晓宏 文/摄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