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黄酒博物馆研学记:黄酒里的千年味

2025-07-28 18:47

来源:

七月的绍兴,午后阳光带着几分慵懒,绍兴一中高二(15)班的同学们踏着蝉鸣,走进了古色古香的黄酒博物馆。青石板路被晒得微烫,木质酒坊的幌子在热风里轻晃,一场关于黄酒的研学之旅,就在这酒香与暑气交织中开始了。

“大家知道吗?黄酒的诞生,可能就是一次意外呢。”讲解员金老师站在展厅的复原场景前,笑着跟大家说。展柜里摆着的老陶罐子,看着就有些年头,它们可是新石器时代酿酒的“见证者”。金老师指着旁边的模拟场景解释:“远古时候,人们存的粮食受潮发酵,没想到竟变出了带酒香的液体,这就是黄酒最早的样子。”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东西来看,早在8000年前绍兴就有人酿酒了,比传说里杜康造酒还早了好几千年呢。

展厅里陈列着传统酿酒工具的图片和模型,巨大的木榨机和一排排陶缸的模样,让同学们忍不住讨论起来。“黄酒和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但酿酒法子大不一样。”金老师指着图片说,“这得靠‘酒药’,就是用辣蓼草和早稻粉做的酒曲,这可是咱们中国人的发明。”国外的蒸馏酒是另外的做法,而黄酒是靠酒曲里的微生物自然发酵,把粮食里的淀粉变成酒精。“就像好多小家伙在分工合作,有的分解淀粉,有的转化糖分,一起把黄酒变得味道醇厚。”

在放着中外酒器的展柜前,金老师介绍说:“咱们中国人喝黄酒讲究温着喝,冬天烫热了暖身子,夏天加冰块凉快,这都是对酒的爱惜。”旁边摆着的欧洲葡萄酒杯和威士忌醒酒器,就不一样了——葡萄酒看重果香出来,威士忌讲究木桶的味道。“从原料说,黄酒用稻米,葡萄酒用葡萄,啤酒用大麦,都和各地种什么有关;从文化来讲,黄酒常出现在大家一起的场合,讲究‘和而不同’,西方的酒更多和个人品尝、社交礼仪有关,突出个性。”

研学快结束时,夕阳已经爬上了博物馆的屋檐。同学们在展示区看着不同年份的黄酒样品,听着金老师讲它们各自的特点,对“酒是水的外形,火的性格”这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一杯黄酒里,有种稻子的智慧,有微生物的神奇,更有中国人的生活道理。”金老师的话让大家心里很有感触。走出博物馆时,暮色慢慢笼罩了白墙黛瓦,空气里好像还飘着千年的酒香。这次研学不只是学知识,更是和传统文化好好聊了聊——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味道,早就深深印在民族的记忆里了。

高二(15)班陈铭昊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春泥 编辑:张艺涵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