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越读越有味

2025-07-28 10:02

来源:

一轴教育群贤雅聚的新图谱

赵畅

由中共上虞区委宣传部指导,春晖中学统筹,春晖文化研究会具体编纂的《春晖集贤》一书,日前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正式出版。

众所周知,春晖的办学缘起于清末兴办学堂的历史机缘,接续于新文化运动的星火燎原,迄今已有117年办学史。尤其20世纪20年代初,正是新旧文化交替、冲突,各种学说、流派纷呈时期,一大批志趣相近并追求新文化和理想教育的名家大师涌现,在著名教育家经亨颐的振臂一呼里,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何香凝、黄炎培、张闻天、陈望道、刘大白、叶圣陶、胡愈之、廖承志、张大千、黄宾虹、柳亚子、俞平伯、朱光潜、李叔同等一批又一批大学者和社会名流,先后聚集到了白马湖畔。正是这群提倡和躬行“教育救国”的知识分子,怀揣光荣与梦想,汇聚在山水之间,坚持“与时俱进”而以“一洗从来铸型教育之积弊”为己任,崇尚民主,革新教育,在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百年征程中闯出了一条理想之路,写下了一段黄金岁月。他们构成了上虞一次耀眼的名人大汇聚——春晖集贤,他们的思想、人格、华章,也熔铸成为上虞这座城市独有的人文基因、精神基座。

过去人们对于春晖先贤及其春晖文化,更多是通过相关零碎的资料,或散文、诗歌,或传记、论文,或画册、讲稿去了解的。虽说,这些资料能够总体反映当时的历史面貌,但也会留下些许遗憾。就比如有些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和重大活动节点上的资料欠缺,就难以全面准确地还原历史面貌,以至影响深入的发掘研究和精准的判断定位;再比如一些与春晖中学历史关联性事件资料的不完整,就影响对这些事件作出合乎事实真相的公正评价;又比如有些肖像和影像资料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对人对事缺乏更多直观性、形象性的展示、印证和诠释。因此,出版一部能够汇聚春晖群贤之人文胜景的文献典籍,一直是广大读者的夙愿。而今,随着《春晖集贤》的出版,也终于圆梦。

据春晖中学校长李培明介绍,该书共收录春晖创校之初至新中国成立前与春晖中学相关的120位先贤,除第一部分优先编排春晖三贤及首届董事会外,所有资料以人为目、以生年为序编排。编委会从先贤生平、时代背景及与春晖中学历史关联性事件入手,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请教了众多知情人士,力求通过考证还原历史面貌。全书共整理收录先贤肖像、签章、手札、著作、书画、影像等各类珍贵文史资料1000多份,共有页码400多页。事实上,正是因为秉承了上述“以人为目、以生年为序”的编排原则,并在编纂过程中力求真实、客观、全面地展现先贤们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面貌,因而水到渠成地彰显了“小切口大主题,小场景大背景,小细节大内涵、小故事大情怀”这些鲜明的编撰特点。

可以说,这是迄今收录春晖先贤人数最全的典籍,亦是汇集有关文献图影最多的传本。是的,翻开书页,我们尽可以循着这本典籍去触摸经亨颐“人格教育”的理想余温,瞥见夏丏尊翻译《爱的教育》时窗前的孤灯,而朱自清笔下《白马湖》的月色仿佛穿透纸背,与丰子恺勾勒的湖畔漫画遥相呼应,弘一法师的禅音、朱光潜的美学、范寿康的哲思……在文献与图像的经纬交织中渐次复活,也将成为我们沉浸式审美的新图谱,并成为读者对他们教育忠诚、执着、创新、智慧的新释读。这是一个铭记和传承的生动载体,它同样蕴含着静水深流的力量。为此,我深信《春晖集贤》必将成为一阕令人怦然心动的佳词而在春晖园长传,成为一抹穿越百年时空的清晰记忆而在那里复活。

春晖曾是先贤们集教育、创作和修身养性于一体的文化空间,是他们灵魂的栖息地。《春晖集贤》的出版,所呈现的理所当然是他们的精神镜像,也是教育历史风云的镜像——由此,我们得以读到先贤更多为教育“立德、立心、立功”的故事,与更多高贵的灵魂对话,并走进他们的精神家园。

在春晖园内,满怀教育救国理想的先贤们,曾传道、授业、解惑,他们在那里留下慷慨演讲,留下《雷雨》首演的佳话,留下一首首美妙的歌咏,留下一声声铮铮誓言,一代代春晖人,接续耕耘,让这座避世的湖畔学府没有变成孤立的象牙塔。从某种程度上说,春晖先贤不仅仅是春晖精神的锻造者,也是绍兴乃至浙江精神的汇聚者,更映照出近现代中国救国图强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勾勒出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肖像。有了他们的前赴后继,才有了代代传承而生生不息的春晖文化。此时此刻,当我们翻阅这些泛黄的书页,凝视那些坚毅的面容,触摸到的不仅是过往的温度,更是未来的憧憬。

愿这卷《春晖集贤》成为穿越时空的渡船,载着我们一起溯流而上,在历史长河的回响中,找寻更为坚定的前行力量。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站在时代界标的肩膀上

边建松

在查找《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这本书的过程中,网络大数据自动推荐了《西方哲学思想讲义》,又因为作者中有王德峰,就毫不迟疑地网购了。于是,《西方哲学思想讲义》成为我暑假阅读的第二本书籍。

打开书先浏览一会儿,我就感到了三个好奇。首先,让我感到好奇的是,这本书有两位作者——王德峰和吴晓明,都是复旦大学的教授,而书并不厚,只有200多页——这么一本容量不大的书,居然由两位著名的教授来合作撰写;本书讲的是西方哲学,目录上却只有柏拉图、罗素等10位哲学家,为什么只选这几位?而不到3页的序言作者是王德峰而不是吴晓明?

这10位具有“时代界标”的哲学家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卢梭、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一眼就可以看出,大致按照时序排列。但马克思和尼采的排序却让我疑惑了:我的印象里,一直是尼采早于马克思。于是第一时间看他们的生平,原来马克思生卒是1818年到1883年,尼采的生卒是1844年到1900年。这一次自我纠错,让我对书的质量信心倍增。

看完第一篇后,我就对全书的写作有了一定印象,大致是按照“生平+思想+影响”来梳理10位哲学家的。知道这一点后,阅读起来就显得轻松多了。那些陌生而晦涩的概念和思想观念,似乎也变得容易接受起来。毕竟作者是著名教授,以小细节和大印象结合的方法来写作,既有理论深度,还具有可读性——说实在,哲学著作若无可读性,就不容易走进大众。比如第一章里写道,柏拉图原名叫阿里斯托克勒,因为有一个宽大的前额而改名——这个小细节让抽象刻板的哲学家变得妙趣横生;又如介绍了著名的“洞穴”理论,由此阐明柏拉图思想里实在和现象的区别,显得材料与观点互相支撑,材料印证观点,一目了然。

此外,读完这一章后,还让我对两位教授写作时举重若轻的功力感佩不已。首先是评价的分寸拿捏到位。比如梳理评价柏拉图的知识论,说在当时是“新颖的”“深刻的”“意义重大的”,但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则是“存在严重的缺陷”,不是一边倒,这就体现出了人文科学的严谨性。还有,读该书常常有逸趣横生之感,比如洞穴理论之后,揭示了“哲学家就是渴欲观赏真理的人”的断语,以“渴欲观赏”四字一改旧有表达,这些感性的个人化概括,让我在急行军的阅读过程中停下来细细“观赏”,增加了阅读体验的丰富性。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一点:这种“推普性质”的哲学书里,介绍哲学家生平是必需的。比如该书里提到,黑格尔把人生公式概括为“一有公职二有爱妻”的平庸幸福观,但就是“这种观点帮助黑格尔度过了平静而富有学术成果的学者生涯”。而讲到尼采时,转引了美国当代哲学家巴雷特的话,“将尼采的命运置入人类的自我认识的历史过程中”。离开哲学家的生平,那些哲学思想就像无根之木,无法生长。

这本书是《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的“前传”,两本书放在一起阅读,也可互相补充。如果说《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一书的核心是帮助阅读思考“现代”,那么《西方哲学思想讲义》一书的核心就是王德峰的序言里不断强调的“文明”,而最终,两本书都起到了帮助读者“为实现自我更新而获得新的启示”的作用。

作者系诸暨市草塔中学教师

作者: 编辑:王春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