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丨全民族抗战,台胞从未缺席——追寻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在金华的抗战印迹

2025-07-28 09:37

来源:

“我们是抗日的义勇军,是台湾民族解放的先锋队,要把日寇驱逐出祖国,要把他在台湾的镣锁打碎!” ——《台湾义勇队队歌》

歌词的字里行间,台湾同胞慷慨悲壮的抗日热情喷薄而出。时光回溯到1939年2月,正是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一群来自台湾的热血儿女,在李友邦将军的带领下,于浙江金华市酒坊巷84号(原酒坊巷18号)宣告成立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这是全国唯一一支由台湾人民组成的,数量多、影响大、持续时间长、有正规编制的抗日队伍,以“保卫祖国,收复台湾”为宗旨,抗日斗争足迹遍及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

今年6月,《台湾义勇队档案》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625件原始档案作为确凿物证,有力证明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客观事实。

今年7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台湾光复80周年,《金瓯无缺 华夏永固——台湾同胞反殖民反侵略图文展》在金华市城市展示馆开展。这次展览中,一张张老照片跨越时空,生动再现了台湾义勇队在金华的那段峥嵘岁月。

“在这场全民族抗战中,台湾同胞没有缺席。”金华市海峡两岸交流中心主任(台湾义勇队纪念馆馆长)郑小琳说。这支队伍,不同于常规的抗战部队,他们不扛枪炮,却以另一种方式,为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014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台湾义勇队纪念馆暨台湾义勇队成立旧址成为名录中唯一的涉台抗日遗迹。

要救台湾  必先救祖国

“台湾割后,迄于今日,已四十余年,然台人眷念祖国之情,实与日俱增,时间愈久,其情弥殷,固未尝一日忘之也……台人之于日本,无不以异族视之。” ——李友邦《我们的祖国》

金华人民没有忘记台湾同胞在抗战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2006年4月,为纪念这支英雄的队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金华市政府在台湾义勇队成立旧址建立了台湾义勇队纪念馆。

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在修建中尽量保持原来的风貌,展出书画类、文件类、徽章及军用品、队员生活用品和墓碑及铜像等文物近百件,再现了当年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的战斗与生活场景。这些文物都是从当年的老队员、团员和村民那里收集来的。

推开一扇古朴的木门,走进台湾义勇队纪念馆,白墙黛瓦下,一尊铜像静静地矗立着,他目光坚定,仿佛仍在守护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他就是李友邦将军。

李友邦是一位自幼便对日寇统治深感痛恨的台湾同胞,他深知,要救台湾,必先救祖国。于是,他毅然决然来到大陆,落地金华,组建了这支由台湾同胞组成的抗日队伍。这支队伍高喊“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口号,通过政治斗争、宣传慰问、医疗救助等多种方式,活跃在抗战的前线、后方和沦陷区,为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贡献了独特的力量。

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为何在金华成立?郑小琳表示,抗战时期,金华是浙江省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东南文化名城”。1937年杭州沦陷前夕,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及省级机关迁至金华,使其成为战时浙江的核心枢纽,是浙江省重要的抗战基地。而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所在的酒坊巷,是进步刊物、抗日团体云集的地方,其浓厚的抗战氛围使之成为远近闻名的“抗战一条街”。

在这处不到200平方米的旧址里,入口处有一间类似传达室的小房间,纪念馆工作人员金赛峰说,这里就是抗战时期台湾义勇队开办的医疗所,小房子后面有门诊室、病房。

在台湾义勇队中,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白衣天使”。他们凭借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抗战受伤病员、当地百姓提供了及时的医疗救助。在酒坊巷84号,他们为当地军民提供了无偿的医疗服务。

据记载,有一年的7月至9月,他们共救治病患10186人次。在异常困苦的条件下,他们任劳任怨、救死扶伤,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广泛赞誉。时至今日,许多金华人依然没有忘记“台湾医生”。此外,这支队伍还在衢州、兰溪、福建建阳设立“台湾医院”,他们组成前线巡回医疗队,救护伤员,运送药品,在当时传为美谈。

台湾义勇队队员中很多人精通日语,他们编写传单、录制广播,劝日军士兵放下武器。1942年浙赣会战期间,他们在金华战役中劝降日军7人,缴获步枪13支。与此同时,他们创办了抗日救亡进步刊物《台湾先锋》,以此开展对敌宣传工作。还在金华创办了制药社,协助建立樟脑厂等,生产的急救包、疟疾丸、樟脑油等药品与物资,多数直接送往抗日前线。

“河边草,青又青,太阳落山一片红,从早放牛直到晚,无衣无食到处受饥寒。何时何日回故乡,恨不得牛羊当战马,长鞭变刀枪。号角吹起进行曲,驱逐日寇回故乡,牧童永不流落他乡。”这首抗日歌曲,曾在台湾义勇队队员之间广为传唱。

台湾少年  也有家国情怀

彼时,李友邦等人清醒地认识到,抗日战争、台湾光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斗争,需要一代代人去努力。为此,从台湾义勇队建队开始,李友邦等人还同时成立台湾少年团,着手培养台湾解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台湾少年团在金华成立时才6个人,我就是其中一个,后来人数才慢慢多起来,完全是军事化管理。我们拍过一张照片,每个人拿一把枪,一旁是少年团团旗,留下了一张至今广为流传的照片,照片上面从右边数第三个就是我。”原台湾少年团团员郭辅义说。

1939年1月,李友邦从福建崇安带来第一批台胞30余人,其中包括6名儿童,李友邦将这6名儿童组成台湾少年团,之后少年团不断发展壮大至百余人。

台湾少年团通过演讲、唱歌、舞蹈以及街头剧的方式,在前线及东南省份巡回表演。据郭辅义回忆,在金华的时候,队伍一起出发去萧山、绍兴等地慰问演出。后来听说日军马上要进攻萧山了,他们连夜起来撤离,鞋子都没来得及穿。刚好天下起了雪,在金华从没碰到过这样的天气。“一路上,枪炮声越来越近,甚至还能看到头顶上轰炸萧山的日本飞机,就这么光着脚在雪地里走,连夜往南跑,两只脚都冻肿了,靠着两条腿,走回了金华,战争真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之外,团员们还要学习各种技艺,比如唱歌、排戏、跳舞、杂耍、出壁报、画画等。

“金华人友好,火腿很好吃。”金华这座城市给郭辅义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跟李友邦将军在金华3年,金华的老百姓很文雅,对外来人很友好。在他的印象中,金华是一个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城,池塘很多,水很清澈。老百姓家里用的水,都是从门口的池塘里舀上来的。

据他回忆,在金华的那些日子里,少年团团员都住在一个祠堂里,条件还算不错,每顿的伙食是一碗菜,自己盛饭,他胃口好,有时一餐可以吃3碗饭。“我们到福建、安徽等地演出,吃住都不好,团里不少孩子营养不良,生脚气、疥疮。到永安的师范学校去参观,住在那里,晚上臭虫跑出来,多得惊人,可见当时的条件有多艰苦。”

郭辅义说,金华是很清静的地方,也是祖国东南部的一个文化中心。金华还有一个很漂亮的景点,叫双龙洞。“我们把西瓜放进洞旁边的小溪里,冰一下再吃,真是一种享受啊!我知道金华边上还有个地方叫兰溪。”

少年团团员们宣传抗战、慰问伤兵、演抗日歌剧。演出时经常唱抗日歌曲,一唱《松花江上》,很多人在台下就一个劲儿地哭,还有唱《义勇军进行曲》,曲子非常鼓舞士气。台湾少年团指导员黄中一受访时曾回忆:“反响好极了,都鼓掌,因为我们是小朋友,台湾小朋友。”

祖国没有忘记这些台湾抗战老兵。2015年的抗战胜利纪念日,原台湾少年团成员曾东升受邀前往北京参加阅兵观礼活动,还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

1942年5月,日军大举进犯浙赣铁路沿线,浙赣战役爆发。5月底,金华大部分地区沦陷。台湾义勇队坚持到最后时刻,才奉命转移到福建龙岩等地继续坚持抗战,队伍不断壮大,最多时约400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义勇队队员及台湾少年团团员中的大部分人回到了光复后的台湾。

“抗日的最大心愿  就是让台湾回归祖国”

“我的父亲是忠贞的、爱国的。他终其一生的愿望就是光复台湾,他抗日的最大心愿,就是让台湾回归祖国。”2015年,李友邦的儿子李力群在接受本报记者面对面专访时说。

与其父一样,李力群也对金华怀有深厚的感情:“我曾两次来金华,去过酒坊巷的台湾义勇队纪念馆,那里还基本保留着当年的面貌。印象深刻的是,多年前来金华参加台湾义勇队的纪念活动,有学生集体表演文艺节目,盛况空前。”李力群觉得,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宣传父亲的事迹、传播父亲的理念都是重要的、有意义的。

抗战胜利后,台湾义勇队和少年团的成员有留在大陆的,也有回台湾的。“无论在哪里,两岸都是一家人。”李力群说。

1945年9月,李友邦在厦门南普陀藏经阁后山巨岩上,刻下两个大字“复疆”,这两个字承载着80多年前那一群热血义士的报国之志,也是李友邦的毕生追求和精神动力。

在台湾义勇队纪念馆里,有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原主任陈云林的题词“舍生忘死,浩气长存”,以及海峡两岸关系协会首任会长汪道涵的题词“台湾义勇队在金华”。结语展板上有这样一段话,概括了这支队伍的历史意义:“台湾同胞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闪耀着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光辉。台湾同胞以鲜血和生命证明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离的成员。台湾义勇队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历史不会遗忘,在抗战的峥嵘岁月里,台湾民众在金华、在全国,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这一曲两岸中华儿女共同谱写的抗日赞歌,余音绕梁,代代传承。


作者: 编辑:王春泥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