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阳光洒在长春新民大街上,这条承载着城市记忆的百年老街,在历经百余天的精雕细琢后,以全新的姿态惊艳亮相。北起解放大路,南至新民广场,全长1445米,新民大街犹如一条时光纽带,串联起长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此次改造突破了传统历史街区“修旧如旧”的单一模式,创造性地将市政设施升级与文化体验重塑相结合。地下管线的智慧迁改,让街道既有“面子”更有“里子”;4.5公顷口袋公园与13个院落的拆围透绿,让城市空间真正回归市民。29家特色品牌的入驻,尤其是13家东北首店的落地,更展现出老街拥抱新消费、新潮流的开放姿态。
匠心雕琢,老街展新颜
走进新民大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拓宽且古朴的人行步道,青色与锈色相间的石板路,透着岁月的痕迹,却又在崭新的铺设下焕发出别样生机。每一块砖石都被精心安置,走在上面,仿佛能听到历史与现代交织的脚步声。
沿线13个院落的变化令人眼前一亮。曾经高耸的围墙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疏朗的绿篱和通透的景观。通过拆围透绿、空间退让等举措,4.5公顷的绿地豁然开朗,13个口袋公园如珍珠般镶嵌其中。这些口袋公园各具特色,根据院落的高低落差、树木姿态和建筑风格量身打造。园内绿植错落有致,凤仙、孔雀草、香彩雀等新品种花卉竞相绽放,为街区增添了灵动的色彩。休闲座椅、木栈道等设施一应俱全,其中部分座椅还贴心地配备了手机充电功能,让市民和游客在享受自然与历史的同时,感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
在市政设施提升方面,建设者们可谓下足了功夫。地下通信、给水、燃气、热力管线纷纷迁改至路外。交通、路灯、公安监控等设施实现多杆合一,简洁美观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全线所有井盖都设置了编号,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方便精准维修。异形收水口优化了收水工艺,即便是在雨天,行人与车辆也能畅行无阻。崭新的公交站亭成为了“网红打卡点”,棕褐色廊架搭配复古的装饰窗,典雅别致,一字排开的长椅为等候公交车的乘客提供了舒适的休息空间。
建筑提升让新民大街的风貌得到了进一步升华。长春日报社旧址华丽转身为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这座街区的“文化心脏”向世人展示长春的历史脉络。以《新民更新》《长春故事》《长春时间》《城市之光——先生北上》《长春非遗》等五大展览构建城市记忆图谱,从不同维度串联起长春的历史。
打造沉浸式文化消费场景,吴彦祖咖啡、言几又书店、三旬糖水等特色品牌纷纷入驻,让文化体验与消费需求完美融合。沿街的银贸大厦、中泰海洋馆、吉林电视塔等非文物建筑也进行了外立面修缮和景观提升,与周边的历史建筑相得益彰,共同勾勒出新民大街独特的天际线。
创新引领,文化活起来
此次新民大街的改造提升,处处彰显着创新的理念。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了“一核一轴多节点”的全新格局。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作为历史街区的文化展示核心和第一目的地,它将通过丰富的展陈和现代化的展示手段,让游客深入了解长春的历史文化。新民大街作为历史文化轴,线性串联整个街区,人们在行走间,便能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多节点”则是沿线的13处院落,通过适度开放、增加文化展示和布局特色主题业态,成为可进入、可触摸、可感知、可体验的街区空间,让历史不再遥远,触手可及。
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新民大街也探索出了新的路径。“戴上AR眼镜可以看到地质宫,好像就在里面游览。”游客李俊赫表示。街区引入了数字化导视系统,支持AR交互和360度实景漫游,游客只需通过手机,就能深入了解每一处历史建筑的背后故事,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7月5日开通的双层观光巴士,配备智能讲解系统,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全面的游览体验。
开街盛事,城市添活力
新民大街的开街,不仅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休闲娱乐好去处,更对长春这座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价值来看,它承载着长春百年来的历史记忆,通过改造和开街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长春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城市精神。从文化价值而言,它将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结合,让历史文化“活”了起来,成为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从旅游价值来讲,它进一步完善了长春市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了城市的旅游吸引力,成为展示长春城市魅力的新名片。同时,新民大街与周边的红旗街、桂林路商圈联动,商业促销、明星见面、作家签售、网红探街、音乐演出等活动此起彼伏,延伸了文化辐射力,使这里成为了消费新热点,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夜幕降临,新民大街上华灯初上。100套定制华灯以新民大街伪满民生部旧址顶端造型为灵感,灯杆融入红山玉龙文化元素,柔和的灯光洒在街道上,为老街增添了一份浪漫与神秘的氛围。中央景观带的仿生LED鸟巢灯,白天是艺术装置,夜晚则营造出零眩光的温馨氛围。文化保护院落通过替换光源实现“最小干预”,在灯光的映照下,历史建筑的轮廓更加清晰,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此时的新民大街,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长春的夜空。
2025年7月9日,游客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前游览。
回望:申遗成功20年
东起东望洋山,西至新马路靠内港码头,南起妈阁山,北至白鸽巢公园。22座历史建筑及8个广场前地共同构成澳门历史城区的核心区,集中保存澳门400多年中西文化交流融汇的历史印迹。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举行的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第31项世界遗产。
回归祖国前,澳门曾有申遗设想。回归后,这一想法立即获得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支持,并多次派出专家协助。2005年2月,“澳门历史城区”申遗项目通过评估,提交第29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这是当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
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回忆,申遗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首先就是如何定义澳门历史城区的普遍价值和核心价值。“相较其他地区,澳门的单个建筑物未必是最顶尖的。但作为一个整体,中西建筑在此巧妙共存,不同民族在此和睦共居,这是十分难得的。”最终,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澳门历史城区的价值给予高度评价:“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中西文化多元共存的独特反映”“中国历史城市中极具特色的组合”。
见证:蜚声中外的文旅名片
常年位居内地旅客出境游热门目的地之列,先后获评“创意城市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经过多年发展,澳门已是魅力四射的旅游之城。特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入境旅客共16327537人次,同比上升15.2%。
作为澳门文旅的头牌,澳门历史城区极具吸引力。特区政府旅游局局长文绮华表示,根据旅客研究调查,世界遗产是吸引旅客访澳的重要旅游产品之一。“澳门历史城区不仅是推动澳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彰显澳门文化底蕴的亮丽名片。”
漫步半岛老城,中西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三巴牌坊与哪吒庙做“邻居”;妈阁庙与圣老楞佐教堂相隔咫尺;葡萄牙人聚居点亚婆井前地旁,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大宅郑家大屋巍然矗立……
来自美国的拜伦·米勒和他的中国朋友黄泳子住在珠海,闲暇时会来澳门走走。他说:“在这里可以看到西方的堡垒建筑,也能看到中国传统庙宇,不同地区的文化高度浓缩。”黄泳子将之比喻为“沙拉碗”,多种“文化原材料”搭配得和谐融洽。
文绮华介绍,近年来旅游局致力推动“旅游+盛事”跨界融合,结合世界遗产与旅游盛事打造独特旅游体验,并持续通过各种活动展示澳门世遗元素,发挥“旅游+文化”效应,吸引旅客了解景点背后的文化故事。
“澳门乡土文化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保存得非常好,同时又有很多西方印迹。”吴志良说,如果将澳门比喻成一张文化名片,我们自己看得懂,西方人也看得明白,这正是特别之处。
期待:在保育活化中续写文化交流新篇
世界遗产不是“终身制”,遗产地若过度开发或保护不力而令其价值受损,将可能被除名。
申遗成功后,澳门加快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进程:2006年设立文化遗产保护法例草拟小组;2009年《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进行公开咨询;2014年《文化遗产保护法》正式生效,澳门历史城区设有独立篇章;2024年《“澳门历史城区”保护及管理计划》正式生效。
同时,澳门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更智慧、规范和系统地保护世界遗产。特区政府文化局文化遗产厅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何卓锋介绍,2022年澳门世界遗产监测中心落成启用,设置监测仪器收集记录遗产变化,平台综合分析后按预警分级相应处理。
在澳门,世界遗产早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何东图书馆化身公共文化空间、郑家大屋成为青少年教育基地、玫瑰圣母堂奏响华彩乐章……历史遗迹正在活化利用中焕发新的活力。
2011年起,澳门几乎年年上演大巡游。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演队伍从大三巴牌坊出发,沿途经过多处澳门历史城区景点,在行走间呈现多彩文化。“更深层的意义是,在澳门中西文化共融的城市氛围之下,中外巡游队伍会聚在一起,彼此交流。”特区政府文化局局长梁惠敏说。
(内容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