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惠风和畅忆青春

2025-07-28 08:29

来源:

说起“和畅堂”,我常联想到两个地方:一是“秋瑾故居”;二是“秋瑾故居”所在的那条小路。“和畅”两字,源自绍兴另一位先贤——书圣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惠风和畅”。对绍兴文理学院的学子来说,“和畅堂”还意味着是曾经挥洒青春、放飞梦想的地方。

1999年,我考入绍兴文理学院和畅堂校区就读法律专业。因和畅堂离家比较近,我就选择了走读,这使我的大学生活,显得有点与众不同。我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完全融入大学生活,除了上课、自习和考试,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很少参与大学生活和社团活动,但有一次例外——学校组织的“大专辩论赛”。作为一名学法律的学生,梦想未来能成为一名律师,所以,这个赛事,自然对我充满了无限的吸引力。

20世纪80年代中期,亚洲大专辩论会正式启动,自此,华语辩论为大众所了解,特别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并迅速进入了茁壮成长的黄金期。这是对当时大学校园大专辩论赛盛行的最好诠释,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在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冠军争夺战中,复旦大学辩手蒋昌建引用顾城的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结辩,不仅成了华语辩坛的经典,也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无法抹去。

辩论,除了文字表达能力外,还需要极强的逻辑和说理能力。那年,《逻辑学》老师纯正、和煦的北方口音,使我听得特别认真、专注,我竟然考了全班第一。诸多因素鼓励和增强了我这颗跃跃欲试的心。报名参赛后,我们组成了三人辩论小组。记得当时的辩题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们队为正方,我是最后一辩。于是,我们第一时间跑去图书馆查资料,三人一起讨论,最后洋洋洒洒地写了一篇总结陈词,自认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例子。

开赛时,我忐忑地和同伴坐在辩论席上。反方有理有据的反驳和咄咄逼人的气势,把我的队友辩得节节败退,已然处于劣势。轮到我作最后的总结陈词,我把花了几个晚上的总辩词,和背了无数遍的辩论稿祭出,以正义凛然的气势驳斥了反方,并像一名站在法庭上的女律师一般,作了全面阐述,令对方无懈可击。果然,我们最后的总结陈词力挽狂澜,得到了评委老师和同学们一片掌声和好评,最终赢得了这场辩论赛。这次经历,使我们明白:胜利总是青睐有准备之人。我们也为此免试当上了校学生会宣传干事,并一直致力于学校的宣传工作。

四年的大学学习,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印记。记得,教《检察业务》的老师说,一定要讲究法律程序,因为程序不合规,会造成整个事件的不合法;教《经济法》的老师说,如果你掌握了法律,又掌握了英语或会计知识,你就可以插上飞翔的翅膀……每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对当时的我来说,相当于“三观”的重塑。

我喜欢法律的条条框框,是因为它清晰、有边界。在很多人眼里,法律是刻板的,但在我眼里,它很多时候也是为了实现更大、更广阔的爱。

后来,虽然我与法律工作擦肩而过,但老师们教给我的人生信条和谆谆教诲已深刻于心。每次路过秋瑾故居的“和畅堂”,都忍不住进去瞧瞧。这时,会有一股穿堂风,似清风徐来、又剑气如虹。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傅海英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