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落幕的绍兴市第三届“村BA”篮球联赛中,滨海新区斗门街道斗门村篮球队表现亮眼,最终夺得亚军,展现了乡村篮球运动的蓬勃生机与无限潜力。
一支乡村球队何以在市级赛场成功突围?答案在于滨海新区,尤其是当地街道精心构筑的基层生态链:从“有场地打球”的硬件支撑,到“人人爱打球”的氛围营造,再到“尖子能出彩”的机制激励——层层递进的发展模式,不仅托举了球队佳绩,更让篮球运动、篮球文化深度融入社区血脉,成为激活乡村文化的重要纽带。
斗门村篮球队以赛代练提升战力。
运动空间遍街巷
去年5月,斗门街道马海工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焕新启用后,在党建引领工业片区社会治理新模式下,社区建设了标准篮球场、户外健身器材、儿童乐园等设施,推出“乐活马海”服务项目品牌,满足企业职工“八小时”外的休闲娱乐、健身锻炼需求。
清晨,斗门街道口袋公园内,运球声与晨练音乐和谐共鸣;傍晚,汽车文化公园灯光球场激战正酣;村头简易球场边,村民围坐喝彩声此起彼伏……在斗门,篮球运动早已融入街巷日常肌理。
“十年前打球常‘抢地盘’,如今走几步就有球场。”村民老朱的感慨,道出街道体育设施的显著提升。近年来,斗门街道着力盘活闲置资源,翻新老旧场馆,巧妙利用街角空地建成“口袋运动公园”与“金角银边”迷你球场,精准破解居民“健身去哪儿”难题。
这些星罗棋布的场地,如同深植乡土的“运动基因”,不仅满足了多元健身需求,更悄然重塑着生活方式,为篮球普及乃至全民健身奠定了坚实基础。
乡情纽带聚人心
“村BA”刚落幕,“斗门商会杯”篮球挑战赛筹备工作又如火如荼。这项延续多年的品牌赛事,是街道以球为媒、激发社区活力、增进邻里情谊的重要载体。
浓厚的篮球氛围之外,乡情也熔铸在斗门村队的团队中。队内11名成员多为乡邻或发小,蒋鉴平、郑凯捷、吴成昊等队员,赛场默契浑然天成。尽管职业各异,训练雷打不动:赛前以赛代练打磨战术,赛后围坐复盘得失,篮球已成为他们共同的梦想舞台与精神纽带。
这支由当地学生、个体经营者、国企职工等组成的草根队伍,小组赛凭借灵活快速的“小快灵”战术奠定出线基础;半决赛力克劲旅诸暨边村队,以8分优势挺进决赛;决赛面对卫冕冠军诸暨店口社区队,队员们拼搏至最后一刻,虽只获亚军,但其出色的竞技水平和顽强作风赢得广泛赞誉。
“初次打市级赛难免紧张,‘飞哥’的鼓励让我定下心。”19岁的蒋炘雨在队友帮带下快速成长。他口中的“飞哥”——陈飞,一名退役军人,以其硬朗球风与担当精神成为团队核心成员。“场上并肩作战,场下守望相助。篮球拉近了我们所有人的心。”陈飞道出了这支草根队伍强大的凝聚力密码。
榜样力量催奋进
肥沃土壤与炽热氛围,必然孕育成长与突破。00后中锋吴成昊(“大牛”)在本届“村BA”赛场攻防俱佳,表现亮眼;转战“浙BA”绍兴赛场,他更成为越城队得分主力。队员郑江奇、金华峰等在比赛中亦崭露头角,成为本地群众津津乐道的“乡村球星”。
本土篮球好手的涌现,其意义远超赛场胜负。“榜样效应”持续激活社区篮球运动生态:吴成昊执教的培训班报名火爆;街道依托赛事“以赛代训”,不断挖掘培育民间好手;“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的常态化赛事,点燃了万人参与热情,形成了人才梯队培养的良性循环。
球员的每一次奋力拼抢,都点燃了村民的观赛激情。比赛日,有人端着饭碗不愿离场,有人怀抱幼儿呐喊助威。“生怕错过一个精彩瞬间!”村民吕美美道出了共同心声。这股由篮球汇聚的浓浓乡情,让球场成为情感共鸣最强烈的社区中心,篮球的活力深度融入日常生活。
文体融合助振兴
从夯实“场地根基”,到营造“参与氛围”,再到畅通“人才通道”——在滨海新区党群工作部指导下,斗门街道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通过完善区域文体规划、统筹调配公共资源、建立人才培育机制等精准施策,成功构建起一个自我驱动、持续优化的基层文体生态闭环。
亲历这一过程的队员们感触深刻:“乡村振兴,离不开精神文化生活的丰盈。物质条件改善后,体育带给我们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而这份源自乡土的热爱,又在源源不断地为家乡注入新活力。”
斗门村篮球队的佳绩,正是这条“文体兴乡”之路取得成效的有力印证。滨海新区党群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文化惠民工程,推动优质公共文体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策划更多‘文化+体育’特色活动,让体育在凝聚社区共识、促进乡风文明、赋能产业融合、助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效能,为扎实推进文化促进共同富裕增添生动的基层注脚。”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滨海潮声)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陈嘉琦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