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工人作家”到“时代歌者”

2025-07-27 17:27

来源:

“满师”之后,作为蜗居在小城的业余作家,当地没有报刊可投,朱振国常去邮局翻找报刊目录,在信封上抄下刊物名、地址及邮编,再剪去一角写上“稿件”,将新作品寄出投稿。仅在1982年,他就在省内外期刊共发表了7篇短篇小说。同年年底,他凭借出色的创作成果,成为中国作协浙江省分会会员。

那段时期,除了创作,朱振国还一直在工厂一线工作。他干过最苦、最累的硫化工、冶炼工,受过汗水、泪水、血水的洗礼。这段经历为他的创作打上了“工人作家”的烙印,他引以为豪。“我决心继承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风格,文学须扎根于生活,又必须高于生活。”他说,自己立志于扎根劳动大众,真正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家。

为了写出更好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中期,朱振国前往铁矿体验生活。在友人陪同下,他进入了矿山的最底层,爬过不足一尺的洞口,进入硝烟、石粉弥漫呛人的作业面,与矿工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故事,最终创作出中篇小说《走向彼岸》。也是在那时候,凭借“文学人才”的资质,朱振国从企业调入杂志社,既当编辑,又当记者。那时,为了采写新疆的一位绍籍人士,他坐了89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前往新疆,腿部严重浮肿,仍坚持前往主人公工作过的油田进行采访,在戈壁深处亲身体验大漠风沙的严酷。

“我始终认为,文学创作者要真诚地面对生活。”朱振国说,他在工厂干了15年,又在杂志社干了25年,无论是当一线工人,还是当记者,他为创作排除万难。他从未觉得辛苦,而将其视为生活的体验,始终要求自己保持文字的真实性和锋利度。凭借这份追求,他的作品在中国半数的省份开花结果。1994年年底,朱振国收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寄来的会员证,黑色皮面,中间嵌着一块铭刻中英文对照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证”字样的铜皮,编号4627。

一颗文学的种子,从播下到结果要走多远的路?朱振国给出了答案。“我有幸躬逢了一场时代的巨变,改革开放、社会转型,为文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他坦言,浪潮中也有人将文学视为产业,热衷于追逐名利与市场,但他始终铭记初心,只想写出自己想写的好作品,“劳作、付出是衡量距离的尺度,而勤奋与努力,永远是抵达终点的最短路径。”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